别误读了“李连杰是文盲”
王石川
日前,李连杰与刘德华、金城武为电影拍结拜戏时,被无意间发现不懂字。李连杰坦白承认自己是文盲,称是因为小时候被逼着练功,不让念书的后果。陈可辛称:“发哥现在的片酬是500万美金(约3900万),之前《赤壁》剧组都是这样公布的,其实文盲真的并不是很重要,你看李连杰多努力练功夫,而成就最大的却是他!”(《东方日报》)
“其实文盲真的并不是很重要,你看李连杰多努力练功夫,而成就最大的却是他!”与周润发相比,李连杰是否成就最大,当然见仁见智,但非要说文盲真的并不是很重要,就让人不敢苟同了。此前,影视演员吴镇宇抛出“读书难富论”——“我发现受教育程度越低,富起来的概率反而越大。你去看,有多少富豪是读过很多书的……”如此种种,不能不让人警惕。
当前,社会中似乎确实流行一种论调,要想发大财、成大名、立大业与读不读书没有关系,与是否多读书关系也不大。你看亚洲首富李嘉诚,17岁就当推销员了,不照样闯出一片天地,引无数梦想者膜拜;你看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人家大学肄业,如今照样风光无限,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李连杰则是最新被挖掘的例子,人家大字不识一箩筐,照样靠一身武艺,叱咤影坛二十年。
这是一种错觉,也是误读,有反智之嫌,持这种观点人是反智主义者。“反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反智主义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以此打量,认为要成名成家与知识无关,应属于第一种。当前,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抬头,也与反智主义的一种。
无论是李嘉诚还是比尔·盖茨,乃至于李连杰,他们的成功之路都具有独特性,都难以复制,他们取得今天的成就,既有个人努力,也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包括无法复制的历史机遇。比如,今天,同样一个苦孩子,同样是年幼失学,同样是进钟表店,同样是推销员,辗转数十年会成为李嘉诚吗?而世间大学肄业的学生何止成千上万,有一人能够做到比尔·盖茨的成就?李连杰自幼拜师学艺,在《少林寺》中一举成名,然后几经沉浮,历经踬踣,其中甘苦谁能体味?他的成功又岂能以文盲不重要来证明之?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称雄的往往是有智识的人,老是幻想不学无术(没有知识也没有技术),就可以傲笑世人、走向辉煌,无疑于痴人说梦。须知,那个沧海横流的时代已经过去,草莽英雄很难再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才俊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正在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沧海不横流,也照显英雄本色。
其实,一些人之所以产生知识无用的误读,与当前成功学书籍大行其道脱不了干系。日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各种“成功学”图书充斥市场,一些书粗制滥造、夸大其辞,让“成功学”图书几乎成为一种“伪知识”的代名词。比如,《比尔·盖茨如是说》、《李嘉诚如是说》、《拿破仑·希尔如是说》……书中不遗余力地渲染这些人的传奇经历,他们少年时都很不堪,都穷得发酸,都命运多舛,仿佛惟其如此才能显示这些人不同凡响。其实,这些书往往忽略了一点,经历寒酸不一定走向大富大贵,大富大贵也未必都少年困窘。一味地宣扬穷小子只要努力、无需读书,就能成为亿万富翁,就能大富大贵,这是不负责任的麻醉,也是一种精神毒害。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愿以这句话和大家共勉。
前一篇:人心何以不古?世风如何日下?
后一篇:“郭敬明事件”的道德死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