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京沪快线价格联盟的破产

(2007-08-11 17:50:40)

论京沪快线价格联盟的破产
王石川

 

    开通仅4天的京沪快线突然上演票价跳水。昨天,记者从携程旅行网获悉,上海飞北京的机票从前几天的9折、全价机票居多,变为4折、5折票遍地开花。在航空公司最赚钱的8月,同一航线票价水平如此激烈波动实属罕见。专业人士分析,京沪快线运营之初显露的“价格联盟”迹象,最终难敌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而崩盘。(8月10日《北京日报》)

    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京沪快线从结成价格联盟到上演票价跳水,短短不过四天,可谓半道崩卒。涨价宣言言犹在耳,时局已如此遽变,令人欣喜之余不免错愕,亦不免追问:俨然统一口径的价格联盟,貌似铜墙铁壁,为何在瞬间溃不成军?

 

    曾几何时,京沪快线结成价格联盟的消息甫出,舆论哗然,有人不无惊恐,或者愤愤不平,究其原因,表面看是因为该联盟一旦付诸成形,机票价格将普涨三折左右——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的机票有的已是全价。实际上,公众厌恶和恐慌的深层原因则是,京沪快线结成价格联盟的幕后推手正是民航总局。行政主管部门的非市场行为历来为人所警惕和不安,民航总局亲自出面,积极撮合,既是对国内五家航空公司联合涨价的积极肯定,也使这一非市场行为陡然变得底气十足,仿佛名正言顺起来。对于市场经济中这一若隐若现的权力魅影,公众心有余悸,没有理由不悲哀和郁闷。

 

    令人惊喜的是,京沪快线的价格联盟仓促间就破产了,当公众尚未从积怨中回过神来,尚没有从沮丧情绪得到排遣时,喜讯突如天降。其实,价格联盟破产的消息并非新闻。多年前,臭名昭著的“彩电厂商价格自律联盟”甫结盟时,多家彩电企业兴致冲冲,意气风发,但“各怀鬼胎”,于是不久便以灰头土脸的死亡而告终。就在前不久,又有一例价格联盟死于破产。从4月份起,重庆600多家洗车行结成“涨价联盟”,从原先的10元涨到20元。孰料三个月后,这场轰轰烈烈的价格同盟悄然“瓦解”:先是20元,然后变相打折,现在干脆降到10元。耐人寻味的是,这已是重庆洗车行业第三次结盟涨价破产了。

 

    价格联盟为何会破产?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结盟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如果该行业的市场竞争发展得很充分,甚至进入白热化的状态,不同的利益主体因其具有的实力不同,追求的利益目标也会参差不同,如此一来,貌似密不透风的价格联盟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松动迹象。重庆洗车行业结盟涨价破产,即是证据。具体到京沪快线价格联盟破产,原因也不复杂。如一位航空公司负责人所称,“低价票签转,由航空公司支付的差价损失并不大,……在确保收益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上座率。”“对吸引价格敏感型客源非常重要”。简言之,票价高亢会造成客源流失,重归票价折扣是吸引客源的需要,总之仍是出于谋取利益的驱动。

 

    但是,有一个细节不能不提。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8月10日报道(见地址http://news.sina.com.cn/c/2007-08-10/031613631338.shtml),(京沪快线)旺季下低票价的恢复,却是民航管理局开会的“介入”。一位管理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前天和昨天,民航华东管理局召集“京沪空中快线”的五家航空公司开过两次协调会议。此说并非没有道理,正如游易航空旅行网人员分析,“外界压力也可能是票价走低的原因之一”。如果此说果真属实,则让人忧从中来。因为价格联盟的形成是行政权力的强力推进,让价格联盟走向夭折的因素也闪烁着行政权力的身影,行政权力如影随形,甚至如操纵木偶的手一样腾挪闪跃,这绝非幸事。春秋航空公司因销售1元机票,被济南市物价局罚15万元的案例,即可佐证。

 

    诚然,打量“京沪快线价格联盟破产”,我们切勿喜不自禁,如果看到隐匿在其后的操作痕迹,更应该悲大于喜。我们为什么对彩电企业的价格联盟嗤之以鼻?我们为什么不担忧洗车行的涨价联盟?我们甚至对方便面的涨价联盟为何没有过多的惊慌失措?简言之,这些领域已经比较彻底地市场化了,无论它们的联盟看起来多么煞有介事,一旦市场竞争活络起来、透彻起来,所谓的价格联盟势必零落成尘。为何航空公司的价格联盟让人悚然?为何石油巨头的价格联盟让人惊悸?为何一些公用品的联合涨价让人窒息?原因是这些举动都或多或少隐藏着垄断的霸道意志,而行政权力的过于伸张,不仅容易戕害市场经济的精义,更会使民众在涨价面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这正是公众最大的诟病和不安之处。

 

    一言以蔽之,只有让垄断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在市场的大潮中得到磨砺和洗礼,无论其载浮还是载沉,公众也就无须过于置喙;只有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规范行政权力的触角,不喧宾夺主,企业的涨跌等市场行为才会纯粹些,真实些和客观些,公众也才不会忧心忡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