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知青”返乡没有普遍性

(2006-12-11 08:41:19)

“新知青”返乡没有普遍性

  我们从“新知青”返乡现象里,要更多地看到那些值得忧虑的方面,而不是盲目欣喜。

  12月10日《齐鲁晚报》报道,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争相“非转农”的大中专毕业生被一些人称作“新知青”。

  考上大学,当一个城里人,曾经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放弃城市梦,重归田园,这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一新现象,一些网民似乎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但笔者以为,这只是一个局部的特殊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首先,“新知青”返乡有具体的原因。正如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班茂盛副教授所言,大中专毕业生争当农民,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吸引力,也折射出房价高、社会保障不足等“城市病”。返乡的“新知青”崔国利也说:“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工资低,解决温饱问题还差不多,想买房子留在城市简直是天方夜谭。”其次,“新知青”返乡具有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浙江台州具有较发达的经济优势,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还为村民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每个月还发给困难村民几百元最低生活保障金。这都是其他很多地区一时还没法比的,因此,其他地方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很难复制这种现象。

  因此,必须承认,“新知青”返乡只是一时一地的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其实,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即便是农忙季节,往往也是十室九空,青壮劳力都携家带口到发达地区打工去了。试问,在这样的地方,返乡暂时能有什么作为呢?“零工资”、“大学生吃低保”,这些富有苦涩意味的文字的背后,是依然横亘的城乡差距。

  据12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部将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来抓。教育部称基层就业是高校就业的重中之重,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大学生不愿返乡的现状。应该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无论大学生“赖”在城里不走还是返乡,其决定性的因素都是利益考量。如果适合回去,你拉都拉不住,如果不适合回去,你劝也劝不了。

  台州“新知青”返乡提醒我们,城市里工作机会难找,房价很高,生活成本很高,这不但是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且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问题。我们从“新知青”返乡现象里,要更多地看到那些值得忧虑的方面,而不是盲目欣喜。

http://jlxlj.mz123.com/UploadFiles/2006-12/12896470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