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拔哥信口说@/《本土丧事》

(2020-09-07 09:26:38)

拔哥信口说@/《本土丧事》

拔哥信口说@/《本土丧事》

拔哥信口说@/《本土丧事》

居住于这个城市,有许多习俗,婚礼和葬礼,当地人称“红白事”,四九年和文革是个分界线,因为我出生于五十年代,我上一代人经历的民国红白事,我曾有耳听和浅肤的目睹,到了七十年代,以后的红白事,知晓和经历的就多了。

岁月总是不断的往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依旧轮转,不管是恐惧还是心怀遗憾,一茬又一茬如同割韭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就都化作青烟,一场场酒局婚礼鞭炮喜乐过后,便是另一场孤独病痛无奈的衰老,告别这灿烂美好精彩人生,似乎都是每个人的必经。

民国时期,家中如遇亲人故去,必有长子前往亲朋好友是待三日后,有顺序队伍,按照故人上有无老人为序,分中午时前后发丧。

旧时城市需要走出街口,招幡,是用高粱或玉米的秸秆裹上白纸,从顶端再系上白纸做的纸穗头,还有纸扎的人物,车马,用具之类的,棺木,有八人抬,十二人抬,看棺木的大小重量,一般人家就是刷烟囱灰黑色,讲究人家却是多年养护,陈年大漆,老年人提前准备棺木,也是有讲头,兵荒马乱时期,一时也难以应急,准备一口棺木,就像是给自己准备一件住房,百八十年前,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是四五十岁。得一善终也是不易。家有先人故去,孝子贤孙列队,长子长孙摔乌盆,起灵,一时游行队伍出发,抬出街口,一般由马车运行,民国期间也有汽车使用,一号人马送行队伍,行至近郊南部西部东部,因为这个城市临水皆在北部,城市墓葬,多避开此地。

四九年以后,移风易俗,许多丧葬习俗也都省略了,也就是木棺装殓,换上素衣长衫,一条黄色褥子,白色薄被,一张遗像,几碟鲜果糕点,亲朋好友前来施礼祭奠,随即择一郊区土岗,入土为安,一块薄石碑或一块木板,书写先人名氏,生卒日期。文革前,实行火化,济南建粟山火葬场,于市区西北粟山脚下,一时宣传画招贴于街道墙壁,移风易俗,利国利民,招贴画显示,花园水榭,墨绿琉璃,殿堂建筑,还有醒目电话号码,火葬场备有手把式三轮汽车,前去医院或家中服务。有单位的工人职员,由单位工会派车吊唁,接送遗体。倒也省略了许多繁杂习俗,家属有三天丧假,几十元丧葬补助,也就了事。

八十年代我们成年,祖父母皆有过世故人,有电话传呼机通知,同学伙伴也都懂得程序,毛巾脸盆,或急救室或太平间,接来温水擦洗已毕,换上净洁衣裳,寿衣宽大,亦好上身,没有纽扣,搭上即可,热毛巾敷住口鼻,闭目合嘴,手掌托住,一般故去人员都会大小便失禁,多数太平间代劳人员也就套上算完,一股脑的敷衍了事算吧。

亲朋好友前去家中忙丧,不得红衣色艳,电视娱乐暂停,不像川渝地区麻将是发丧的一道风景,居所内置灵堂,供遗像,水果糕点,烧香焚火纸,门前摆置花圈,一溜顺摆,有单位个人亲朋好友,花圈两条白纸挽联写的清楚,来人吊唁还要奉上奠仪钱款,有专门人等伺候茶水香烟,鞠躬,磕头,行礼自便,单位同事,同学伙伴,街坊邻居,亲家亲戚,几十上百皆有,也是往来人情的交换,动辄几十上百人,故去第三天发丧,上有父母的在上午十二点前起灵,没有父母双亲的则在十二点以后起灵,一般遗体早先已经被火化场运走,午餐往往是一兜蒸包,一瓶矿泉水,家中长子长孙男丁在头车护行,女眷皆乘中巴或轿车前行,一般领导自乘前往,有花圈头车引领,一路浩浩荡荡,过路口和桥梁还需洒落纸钱,面子就是发丧来的车多人多,送花圈的数量多,一行待置火化场,按顺序,伴哀乐,缓入致哀,瞻仰遗体,致敬施礼,紧握家人双手,泪眼朦胧,呈鱼贯随行。

火化已毕,寄存骨灰于殡仪馆,焚烧故人衣物花圈,随即忙丧的人群,转回市区,主家会有酒局答谢,慰祭亡灵,谢过宾朋不另,改在吉日,安葬入土为安。

最近几年,丧事随减,少有大操大办,丧葬有专门周全服务,家人也少有兴师动众,故亡之人安静了许多。余最不愿意看到瞻仰遗容一幕,人已故去,相貌狰狞,本已被疾病和事故夺去生命,还将最糟糕的一幕示众,是何等的残忍。伊斯兰将故人洗净身体,裹已素白布匹全身,置于土洞穴,不久即会融为自然,胜过巨大宏伟陵寝。西方耶稣基督,亦是颂扬神的圣明,如再生孩子一般在此返回神的庇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