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美味在舌尖 |
眼下平时,我们的主要食物结构,排在第一位的可能是米饭,不管是居家还是外卖,有电饭煲,有省事的煤气灶,有便宜方便的大米,我们这个北方的城市,原本种植水稻,并不是久远的事情,可是在寒冷的地区,一年一季的种植,所以说,东北高寒地区的大米格外香糯,据说,东北原没有大米,是八十年代一批日本人怀着对中国侵略的愧疚,援助我们的农业项目,每每深秋,余总会收到一些朋友寄自黑土地的精华之米,煮的一屋子稻米幽香。不像是南方的籼米,没有油性,比较粗糙。我们这个城市经黄河流过,所以也有好吃的大米,但是距离黑土地的盛产,还是有些距离,有大肆敞开肚皮吃米饭的阶段,就到了七十年代。
遥想五十年前,那个时候,每个月,每个人,只有三斤大米,吃米饭,就成了奢华的餐食,大多数家庭只是用来煮一锅稀粥,配其他主食共一轮餐食,面粉也是少有的可怜,每月都要省着,吃到下个月,因为,有病人老人和孩子,面粉,用来擀面条,包水饺,烙个饼,做个疙瘩汤。只有那玉米面,成了主食,还有配合的粗粮,三合面,二合面,就是玉米,豆类,小米,高粱的混合面,还有黑不溜秋的地瓜面。总之,粗粮占了百分之六七十,窝头,成了主力伙食的主食。就这样,还要在每个月的二十五号,提前买下个月的粮食,因为计划经济,粮票,粮本,都是户口给予的待遇,铺天盖地的阵势,就是提前五天买下个月的粮食,名曰“借粮食”,这时粮店成了热门的行当,不亚于前几年的股票交易所。
蒸窝头,也是很多家庭主妇,做家务孩子的拿手,家庭的伙食,就靠那些粗粮,加些冬季的大白菜叶,乡间地头的野菜,加些春天的榆钱,槐花,加点地瓜,本身粗粮就少有粘性,这就需要两只手配合的好,捏的均匀,时常沾水,让窝头外边光滑,让菜和粗粮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蒸出的窝头,大小均匀,外表光滑,整齐划一,满满的一锅,必须吃上两天,到了第三天,如果吃不掉,就会变溲,长出绿毛,还要馏一熘,加水再蒸一下,因为,那个时候,冰箱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如同,当下一个家庭有了私人飞机一般。
窝头,是一天三顿不变的伙食,夏天的菜,倒也是花样多,豆角,芸豆,土豆,冬瓜,茄子,西红柿,卷心菜,炒菜少见的肉类,多见的是微量的猪油加辣椒,一锅菜也见不了几个油星。所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胆固醇,也是稀罕的上身,不拘言笑的是,便秘增多,更可笑的是,文革期间,搞了一次忆苦思甜的教育运动,在粗粮里面再加野菜,糠,麸,说是不忘旧社会的苦,开会时常就是泪眼涟涟,听着那悲哀的曲儿,吃着难咽的窝头,怎么不落泪呢?如同,听见哀乐,吊唁在灵堂。开塞露,一种甘油类的润滑剂,伸进肛门,运足气力才好,一泻千里,舒坦起来,那种堵塞的感觉,“你懂的”。
窝头,要想蒸的可口,新香的玉米面,小米面,软糯的南瓜,地瓜,煮过并剝核的红枣,煮软的栗子,烤香的核桃仁,煮好的豇豆东北大芸豆,开水烫一下,蒸出的窝头有内容,就是喝茶,当个茶食也不错。因为,主食结构有了变化,主食和粗粮的位置变了,随手即可买到的是,面包,烙饼,馒头,盒饭,披萨,麦当劳,肯德基,。而好吃的窝头,精良的配置,这就是窝头秘籍,当然,还是需要双手的一个“捏”,捏窝头,蒸馒头,包饺子,擀面条,就是成了名词面前的动词,需要自己动手喽。
不管怎么做,我八十八岁的老母亲在世的时候,还是不愿意吃窝头,因为这种食品,记忆了勾起许多她不堪回首的往日,那些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那些困苦的生活,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在我亲力亲为的制作之后,掰上一小块,尝尝算了。
蒸窝头,是个力气活,我全当锻炼身体了,两锅,六篦子,六十个,需要忙活一早上,出锅以后,那些“糖友”,那些吃惯了高级伙食的哥们,会来上门自取或者我出门时顺便“配送”,配之佐餐的是,绝配是,煎咸鱼,蒸虾酱,凉拌黄瓜,小米绿豆稀饭,疙瘩汤,凑一顿殷实的伙食,即便是喝着普洱老白茶,也是不错的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