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过去喝一口热水,也是奢侈的要求,五六十年前,院子里的孩子渴了都是嘴涡着水龙头一阵猛灌,也没有多少拉肚子一说,据说需要习惯,我们家还算是讲究,有一只凉开水大壶。
一只竹编保温瓶,是一家人的重要生活资料,后来有了铁皮草绿色保温瓶,那花纹是冲压自行车链条的下脚料,比起竹编的外壳结实了不少,济南由著名的保温瓶厂,产品享誉国内外,名曰“大明湖”牌,不小心摔了炸了瓶胆,还要去买一只换上,拧下底托的橡胶皮碗,十字交叉的螺母螺丝,也算是一个“技术活”。
一般家庭没有一天到晚常烧的煤炉,一遇急用开水,老城区还有供应开水的“老虎灶”,老虎灶往往和供应自来水的集体水龙头的小房子一块,一两分钱一壶开水或者一挑自来水,保温瓶就成了稀罕物,家里来人半大小子拎起来去买开水,给客人泡上一壶表示欢迎的热茶,孩子则感觉干了一件像样的家务活。
七十年代参加工作,进了单位,清早起来,打扫卫生擦办公桌,拖水泥地,紧跟着就是把开水打满,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保温瓶也就不怎么稀罕了,八十年代外来的气压保温瓶,成了新奇的稀罕物,结婚嫁娶,除了过去流行的被面脸盆痰盂,保温瓶换成了气压型,九十年代又多了电动汽压保温瓶,一个按钮,开水即出,从保温瓶看出生活的进步就是一个逐步省事和变懒的过程。
现在炉子烧水的机会也少了,每天不知道喝多少茶,用多少水,用的都是电,纯净水,矿泉水,小分子水,弱碱性水,依云,崂山,恒大冰泉,农夫山泉,水是生命之源,渴了就要喝,病了多喝水,人类演化的过程对水的态度一直很亲切,虎溪图岳,龙涧分庐,泽水而居,动物皆知,余久居泉城也是临水六十多年,水润不燥,只是那些旧物件也都烟消云散了,只不过竹编暖水瓶又面世了,不过贵的出奇,一只七八百元,不是用做装水,而是用做装文化,做扮相,喝茶,做局,解渴还是喝茶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