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家人入住医院,陪人就要适应周边的餐馆,超市,车站,停车场,医院里的开水房,电梯口,卫生间,药房,化验室,住院处,缴费处,医保办,每天打照面的还有护士长,主管医生,护士,环卫工,同病室的病友以及家属,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请的护工小杨。
母亲入住医院,找了一位护工,我们没有找护工的经验,同病房的热情介绍,我们就只有试试看了,面目比较狰狞,嗓门粗大,电话信息不断,看手法也是从事护理多年有经验,就是行为做派有些令人厌恶,没有办法,先试试看吧,到了第三天,还是就辞退了此人。
当天来的小杨,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性格,小杨来自山东德州地区的临邑县,夫妇都在不同的城市打工,农忙之时,也回家忙农活,孩子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不久将去广西工作。小杨,也是从事护理工作多年,脾气温和,手法娴熟,不弃脏累,一天二十四小时,难得休息片刻,这几天,老人病情好转,才有晚间片刻歇息,切两小时又要一起给老人翻身一次,也是辛苦了护工小杨,人到难处,一丁点温情也是最温暖的,最困难的时候有最合适的人出现,就是上天对你的慈爱。
家有病人,需要的不是拎一箱牛奶,捧一束鲜花,提一兜子营养品,送一篮子水果篮,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应急的经验,处理医生医药和医院的关系,希望那些在医院陪床的体会和经验。医院不是一个令人轻松的地方,我做不了医生,不是没有慈悲为怀的善心,是看不了那些病人的疾苦,家属的急切,还有生死的分离,切肤的痛苦,进入了医院就像是昏沉沉的陷入了深渊,不得自拔。

2017年,八十八岁老母亲读报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