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情感故事学习公社人生品味 |
分类: 拔哥的随笔 |
当西伯利亚的寒流南下,席卷黄淮地区,顺势南下的时候,我们这个四季分明的城市,真正的冬天就来了。
我们居住在的这个有着殖民地色彩的商埠区,有着几十年树龄的法国梧桐飘落在街道的枯叶,脚踏上去的微微脆声,看着眼下高耸的巴洛克建筑和随着新中国建设步伐出现的五十年代建筑,邮电局,银行,隐于这个有经纬命名的街道,寒冷和季节,在那么一个枯燥和贫乏的时代,澡堂的暖和也成了四十多年以前最温暖记忆。
我们居住的地方有着不少极其富有,清雅,净洁名字的浴池。铭新池,新生池,浴德池,欣欣池,温泉池,冬季里一周或者半月去一次浴池,那时可能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有单位的职工每月都有澡票随工资发放,对个人卫生也是学校检查的一个项目,好象卫生委员还是一名常设的班级干部。位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成员一般。我们常去的是铭新池,当时是本市最豪华的浴池,据称是江北第一浴池,有二层楼的高度,院子里有四季温室,夏季有凉棚,作为乘凉和销售酸梅汤的场地,冬季是存放自行车的阵地,女性在浴池的另外一个出入口,上方有两个精彩的隶书大字《女盆》。
进入到男池,一色的博山大漆的床榻,高大的南窗,擦的明亮的铜茶壶和铜痰盂。东西两侧一字排开,散座光是一层和二层,就可以同时有近二百人上下同时入浴,要是星期天耳边不绝余耳的就是一声又一声服务员的呼喊,“人多屋子窄,前客让后客(客,在此念k)晾晾穿衣裳。”一条竹签,用洗澡票换取的同时还有一个号码,用于排队专用,不允许自带毛巾,所有毛巾都是高温消毒象粗砂纸一般的公用毛巾,还有一双用木板割制象脚型,钉上帆布带子的自制拖鞋,用上塑料拖鞋的时候就是文革以后了,肥皂是自带的,如果忘了自带,还有把整块肥皂割成小块的出售,室内的浴区,地面和墙壁上有当时很时髦的马赛克,好象是外国产品,池子的边沿是大理石,两个浴池,有一个极其热,看着老人出入于热池,也是有些羡慕。同时还有淋浴冲淋和洗脸盆,左右两个出水口,按压出水,一定要盖上毛巾,避免热水烫人,(现在看起来很普通的洗脸面盆,当时可是奢侈品,大多数人洗脸和洗脚还是使用搪瓷的洗脸盆),搓背当时可没有现在的专人,大都是父子,同伴,互搓,洗毕,有一条蒸的发烫的热毛巾递上,好象有一股好象是消毒来苏水的余味,当烫的发红的面孔,被热毛巾一捂的时候,才回想起来在严寒的冬季,真是惬意。
躺在铺着白毛巾的床铺上,抬头看去,聪明的保管方式已经将你脱去的衣物挂在了,接近天花板的横杆之上,以避梁上君子的不良企图。随之服务员贫嘴和优越的记忆力,让你感觉到如果此人干了别的行当,真是屈才,也是在寒冬之季对工作在此环境下的职业之羡慕。孩童时期,拿着家长给与的二两粮票和两角人民币去购买蜜三刀,羊角蜜之类的糕点,伴随着浴后的舒坦和开水的补充,当时饮茶还不是我们的所为,不亦乐乎。当然吸烟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不象现在的学生喷云吐雾无所顾忌的肆无忌惮。清洗之后大概星期日的活动就到了中午,要是赶上了新年和春节,早上提前买票排队也是必须。
踩着道路上的残冰,回到当时生着煤球取暖炉的温暖的祖孙几代居住的小屋,倒掉煤灰炉渣残存的白菜帮和没有多少现在的垃圾内容,看着煤炉之上开水壶喷出的蒸汽,烤着炉边的窝头和希罕的馒头干,再有一本精彩的书籍,蹲在小板凳上,....单调的广播,单张的报纸,费尽心机的借阅和传阅的书籍,打发着不用珍惜的时间。
当今坐在曲美沙发上,有温暖如春的空调,柔软的纯毛地毯,可以随手端起瑞士的咖啡,古巴的雪茄,海参鲍鱼,川鲁闽粤的名菜,日本菜,巴西烤肉,...穿上LV,杰尼亚,爱马士之类的服装,电脑液晶的显示屏的随意浏览,电视几十个频道找不到想看的频道,近千张DVD调不起想看的欲望,洗浴中心那些;东方罗马,白金瀚,在水一方,还有可以满足各种欲望的场地,搓背的伙计,加上盐浴,推油,捏脚,按摩,头疗,采耳,一次性毛巾,一次性浴服,各种浴液,洗发水,润肤霜,牙刷,剃须刀,可是就是没有了那时的惬意和爽快。换取被一种新的疲劳解除而减轻的轻松。
当我 开车再次经过那个浴池的时候,旧址已经在十年以前消失了,由有一家大型的电力企业盘踞着现在的地方, 无需烦恼,无需悔悟,我并不是故意找些过去的事情和当今的景物对照,我是想把眼前的生活充实有佳,在物质满足的条件之下注入更加丰富的生活情趣,乐趣,兴趣。找一个参照物,调济一下生活的味觉和欢乐的感觉,重新回到对一切充满着兴趣和享受快乐的起点!
前一篇:老朋友何大桥的新画室
后一篇:河北大城县的见闻---驴肉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