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我参加高考的尴尬事和趣事

(2015-06-10 06:24:12)
标签:

教育

公社

高考

考生

皮袄

分类: 散文

我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恢复高考第一批参加高考的考生,我们那次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沸腾的日子里》,我写的内容是打倒“四人帮”时我所在的山村村民们欢庆的场面和欢乐的心情,我当时不知道我写的这个内容是否符合作文的要求,不知道得了多少分,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是否对题。

回想起那时候考大学,有许多尴尬事和有趣儿的事,说给现在的人听,也许觉得太可笑,可那时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散文:我参加高考的尴尬事和趣事

散文:我参加高考的尴尬事和趣事

散文:我参加高考的尴尬事和趣事

    作者毕业后在乡村中学教学时,在所在学校院子留影

1975年我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一中毕业,当时我们国家实行推荐上大学制,高中初中学生都要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的家是农村的,自然回到家乡的农村劳动。在我生长的阿鲁科尔沁旗荞麦塔拉乡鲍家店村,历史上没有考上大中专的人,村里人们说起考上大中专的学生,都是神秘,只知道一点:大学毕业一个月挣56元呀!口气满是羡慕。那时候干部一个月挣43元,工人一个月挣38元。

1977年的初冬,赤峰北部刚下小雪,没有电视,家家墙上有个喇叭,就是有线广播,我地从那上面听到上大学不再推荐,要实行考试,不知道怎么报名,也不知道具体考试时间,更不知道高考是怎么个考法,在村里人的心中,考大学是神圣的事,是城里人的事,也就没人说得清这件事。我正赶着牛车往生产队的田里送粪。晚上收工,在四里外北村读初中的妹妹回来对我说要高考了,她们学校的民办老师参加高考的都请假在家复习了,说高考时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建议我不要再等,马上在家复习。我什么也不知道,非常着急,想到在公社当副主任的哥哥,应该到他那里问问情况,他当时是挣工分的干部。第二天我跑着到了四里地的公社,进屋时哥哥和他同屋的公社张姓书记在议论高考的事,我看见桌子上有一本高考复习提纲,那提纲很简单,就是要求复习中学课本学习过的知识,我要拿走,和哥哥同屋的公社书记说是给他亲戚准备的,我说我抄完给你拿回来。我拿回家抄了两三天才抄完,这时候哥哥来告诉我,张书记说那本提纲送给我了。

因为只有一个月时间,喇叭上也广播了国家规定,什么人都可以参加高考,什么单位都不能阻止要参加高考的人请假复习。我就扔了队里活计,躲在家里复习。没有复习资料,只有我念高中时的几本语文和数学书,且不全,有的书被母亲糊墙了,从分家另过的大哥家找到一本《语文基础知识》,算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政治复习资料是大哥在公社给我找的,是上边发下来的,有哲学基础知识,有时事政治等。刚复习半天,生产队长就到我家敲窗户,对我吼道:“你咋不干活去?”我走出屋子,太阳温暖地射过来。我对队长说:“我要复习参加高考。”队长说:“考大学是城里人的事,大学不在这山沟里招学生。”我不想跟他多挣执,说:“我试试。”他很不满地说:“你挺大个小伙子,放着工分不挣,躲到家里享心静,可耻吧?”农民说话没个深浅,啥不好听说啥,我已经习惯,我坚持说试试。他边往外走边挖苦我说:“老鹞子放屁响得高,那大学也是你上的!”他是怕我考上学离开农村,如果说嫉妒之心人人有之,农民的表现更为直白。

我的家西屋没人住,冬天屋子没燃料烧炕,没有炉子,我在屋子里来回走着背题,因为太冷,我就戴着旧狗皮帽子,披着一件破皮袄,走累了坐在炕檐上,大腿上盖上一件破皮袄。睡觉时也得戴着狗皮帽子,要不冻脑袋。我天天是在背题中睡着觉。

考试前要到公社领一张表格填写,我填写后,习惯地到大队找书记签字,那时候做什么事都得大队同意。书记大字不识,让我找副书记签字,副书记和我年龄相当,因为他念书时学习成绩不太好,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对于村里参加高考的我们三个人有看法,不愿意给签字,听说我们需要大队签字,他不知道去了哪里,反正找不到,我到他家,他家的铁大门插着,他家里人说不在家里,找了一个上午找不到签字的人,我到公社交表格时,跟收表格的人说没有找到大队的领导签字,收表格的人说幸亏你没找到,要是找到签字,这张表格就报废了,这次不需要经过大队领导同意,谁参加考试都行。哦,改朝换代了。

第一天考试的早晨起来,妈妈做饭,我嫌屋子有动静,就到后面街上背题。刚下过雪,天气特别冷,大街上没有人,只有我一个人披着破皮袄在大街上的雪地上来回走动背题,饭后我要出屋时,妈妈忽然叫住我,从泥搭的碗柜里拿出用黄纸包着的一点白糖,要我吃了。我们家太穷了,妈妈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让我吃,我吃了几口白糖,喝几口凉水冲下去,走出家门。好些年后我的孩子参加考试,我总是在考试之前让他吃几口白糖,至今他不明白我为什么让他吃白糖。村子里和我一同参加高考的还有两个人,都是我的高中同学,我到他们两家找上他们,一同朝四里外的公社走去,其中一个看着说:“看吕斌的眼睛也是黑的,也是一宿没睡觉!”我听出他们两个是一宿没睡觉,我想,他们这样能考好了吗?事实我是对的,睡好觉才能考好,他们两个都没考上。

第一科考数学,念高中时基本没上课,简单的函数我都不会,大部分题没答上。语文题也相当简单,第一题是“给下面这句话注音(要标调):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第二题是“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属于什么词类: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第三题是“什么叫拟人的修辞方法?举出一例。”作文题是:一、在沸腾的日子里;二、谈青年时代。我写得题目是“在沸腾的日子里”。

事先想象考大学的题一定很难,复习时净找难题怪题复习,没想到题出来这么简单,倒有些措手不及。因为答得不理想,回到家后,我跟母亲说不想再参加明天的考试了,因为参加也考不上。母亲说你都耽误这些天复习了,就参加完了吧。第二天我又去考试。

考完试我继续赶着牛车往田里送粪。一天我正在牛圈往车上装粪,生产队会计来了,站在粪包上跟我们几个送粪的人说话,说我可能考上了,说是公社给大队打来电话了,那时候只有大队有一部摇把子电话,往公社打电话还得公社接线员给接,不是谁都可以到大队随便打电话的。我听了会计的话相当吃惊,问真的考上了吗?会计又吞吞吐吐说不太清楚,我意识到,他儿子和我一样参加了高考,可能是他儿子没考上,我考上了,见我不知道详情,不想告诉我,我想到公社问个究竟,就扔了铁锨往公社跑去看是否考上了。

正是要落太阳的时刻,下着小雪,我怕去晚了公社教育办公室的人下班,我顺着乡间土路往公社跑,到公社有五里路,刚跑出村,正好有一群在公社中学念书的学生放学回来,其中有一个骑自行车的学生,村里人极少有人买得起自行车,我就截住他,说明要下班了,要到公社有点急事,借他自行车骑一会儿,几乎是抢过他的自行车,骑上猛蹬,不到十分钟就到公社,我走进公社办公室的走廊时,有的考生从教育办公室往外走,办公室的崔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他边送这些来看分数的考生边安慰说,好好复习,明年再接着考。见我进屋,就打招呼说,吕斌也来了,可惜,你没考上。他说这话时,正在往屋地上的炉子里添牛粪,炉火很旺,我心凉半截,站一下,往外走,崔老师说,你既然大老远跑来了,就看看分数吧!我觉得奇怪,别的考生没考上往外走,他往外送,我往外走,他怎么这么说,我没想那么多,随口说,也没考上,看分数有什么用,继续往外走。崔老师说看看就放心了,并且拿起桌子上的几页纸在找我的名字。

我想,既然来了,看看吧,走过去看他手上的纸,那上面是全公社考生的名单,有考号,没有分数。那时候没有现在的通讯条件,名字都是旗里用电话传过来,这边人用手写的,我没有找到我的名字,有一个李彬的名字标明进入了录取线,但是划掉了,又在旁边写上吕斌,我问这是怎么回事?崔老师开心地说,电话上听不清,考上的是李彬。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我说李彬不是划掉了吗,改后的名字是我呀!他说你自己仔细看看。回身去捅炉子,炉火更加旺了。这时候又几个考生进来问考的结果,崔老师对他们说没考上,回去好好复习,明年再考。我这时候看出了眉目,对崔老师说,名字虽然有出入,名字后面的考号是我的,这是怎么回事?崔老师忽然笑起来,那就是你考上了。原来旗教育局电话传达考试结果时,把我的名字说成了李彬,崔老师过后核实本公社没有这么个考生,跟教育局核实,是我的名字,他就划掉了李彬,改成了我的名字,他见我来看考试结果,出于高兴,跟我开玩笑,他拍着我肩膀说,我教你时就对别的老师说,吕斌科科打头,这个学生错不了,果然我没看走眼。我责怪崔老师不该跟我开玩笑,吓我一跳,然后高兴地离开了公社,顶着越下越大的雪,骑首自行车朝家行驶。

那次全公社参加考试的250多人中,除了沈阳、天津等地来下乡的知青,本地考生只有我们四个人进入体检线。体检后,公社通知我们两个人,说是大学没录取我们,我们两个人没有报地学校,本地学校没有录取够,你们可以在赤峰农牧学校和师范学校中挑一个学校,我们两个人都报了赤峰师范学校中文科。另两个参加体检的考生因为分数低,没有被录取。

我接到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高兴地拿着去告诉住在后院的嫂子,站在院子里喂猪的嫂子不瞅我,说:“考上考上呗,有啥用!”她不知道考上意味着什么,以为和上小学、中学没什么两样,无非是个“上学”。

那时候农村消息很闭塞,家家除了屋子里的墙上挂着的那个喇叭,没有别的传媒渠道,外边的信息就靠听传说和推测,他们的推测也是根据见到过的东西。我走在街上,有的乡亲问我哪天走,然后用羡慕的口气说:“中了,小子,毕业后最次也闹个供销社的销货员!”那时候农民苦拼苦熬,对于所有端铁饭碗的人都是可望不可及的,销货员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崇高的职业、伟大的人物。

上学临走的时候,嫂子对我惟一的嘱咐就是:在学校搭茬一个兜里有粮票的闺女带回来。所谓“兜里有粮票的”就是有正式工作的人。

我当时什么也不懂,就连考上的学校为什么叫“师范”都不懂,对于未来的事更没有打算。入学后,家人及乡亲们的期望我一个都没有实现,没有当上销货员,更没有“搭茬”上一个兜里有粮票的闺女。在学校里我见识到了一崭新的世界,那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有一个我在农村没见过的图书馆。在那里,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影响我一生的一句话:有志之人志不移!这就是我一生都没有放弃文学创作的原因。

毕业之后我虽然被分配到山村当老师,后来到行政机关,再后来当记者,但文学创作终生没有动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