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德何以积出福气?
(2022-03-27 09:08:55)
标签:
杂谈人生 |
分类: 人生vs社会 |
我们也知道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的道理,就知道要阴功积德,进而获得福报。而读书明理是为了培养道德,进而才能承载福气,家有余庆。
那么为什么阴功积德,培养道德就能有福气?这是必然的吗?现实人生中能验证吗?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前,我想尝试写写我对家族的粗浅观察。
1. 我的爷爷和奶奶育有十个儿女,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养活一家12口人在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爷爷参加过地下党,给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记得爸爸告诉我,那时候为了给解放军供应粮食,爷爷会乘天还没亮,就挑着百来斤的物资从洋北后山翻过去到高洋农场,也就是这样的长年辛苦,爷爷把身体给累坏了,以至于不能承担繁重的农活。那么也就意味着体力活更多就是儿子们承担了。奶奶是大家闺秀,下嫁洋北,秉承了我大爷爷乐善好施的为人。有客人来到家里,她都会拿出吃的喝的招待,有乡亲揭不开锅了来家里借点米,奶奶也会尽量借出去 (当然前提是不能让孩子们没东西吃),奶奶还是村里的接生婆,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手上有什么事情,只要相亲喊她,她就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跑去人家家里帮忙。
我对爷爷奶奶的印象已经模糊了,这些事情是父亲告诉我的。而从我记事开始,爷爷就已经是老头子的模样了,穿着厚粗的棉衣,奶奶就是典型的奶奶的样子,和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形象有点相似,不过奶奶要胖些,总是慈祥的面容,绝不是电视剧里刻画的刘姥姥样子。奶奶梳着髻(好像这是成家的女性的标志),冬天也头戴抹额,还会捧着小炭盆(竹子编的,内胆是陶土,放着碎碳,冬天取暖)。记小时候每次回洋北,从现在西面邻居家门前的土路跑回去(那时候大家没有围院子,门前就是一米宽的土路,路边才是田,那时候我们门前到河边基本就没有房子了),我喊着奶奶,奶奶就会跑出来到门口接我,然后一把把我抱住,抱的那个紧哦,感觉快透不过气了。每每想起似乎还能感受到奶奶的爱和大力气,不知道大哥二哥小时候是不是一样的体会。
2019年6月我回到洋北,做了一期采访,问父亲是什么样的基因或者品质让我们的家族能够发展,父亲告诉就是积德。而这个积德的观念和行为是从奶奶那里传承下来的。父亲也是深深受着奶奶言传身教的影响,家庭观念极重,从小承担家庭重体力活,长大后也是处处为家庭着想,走社会也乐善好施。
去年春节,家对面的邻居(也是亲戚)跟我说“你奶奶人很好,经常帮助人”。奶奶的好名声在她过世的三十年后依然有人提及。
2. 大姑嫁的应该不错,大姑丈是中医(如果我没记错),家境挺好,养育的儿女在青年时也是风光的很。然而后来似乎也是家道中落,境况不佳。大姑家和我们家的关系也是有点复杂,父亲和大姑丈闹过矛盾,原因是大姑丈背信弃义。父亲年老了又和大姑家重修旧好,因为亲情也因为俗情。我的印象中,大姑丈是很精明的一个人,算盘打得快,形象也符合打着算盘的地主老爷的样子。大姑似乎并没有继承奶奶的为人,反倒是被大姑丈影响的深吧,印象最深的是奶奶(or爷爷)过世时,她哭得稀里哗啦嘴里念念有词,而不过一会儿要开始分‘家产’了,连颗青菜也要纳入计算。大姑的几个子女年轻时候风光的很,可是大多给人以高傲自负的形象,没听过多少关于他们乐善好施的事迹(大概我也不知道,而我也没问过)。
3. 三叔年轻的时候手脚很勤,奶奶膝下四个男丁,父亲和三叔承担了很多的体力活。父亲说三叔其实很聪明,学手艺特别快。三叔年轻的时候学理发,后来学烧砖,再后来还养过猪,这些多少都是技术活。听说三叔娶了老婆之后就变了个人。三婶为人悭吝,遇事不太从大家庭角度考虑,在村子里的名声也不好。父亲和三叔共居在洋北新厝里,也常常因为房子的修缮而闹别扭,时至今日,三叔那半边房子的二楼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厨房的窗户也从来没有更换过。父亲体谅三叔的难处,夹在中间不好做,我以前也能从三叔的神情里看出矛盾的心理。然而终究还是受不住枕边人的影响以及现实的家庭状况而无法兼顾大家庭。三叔三婶育有一对子女,男不知上进,女不知感恩。
对我们大家庭的观察还有很多,且不一 一赘述了。从这些观察中我在想,从爷爷奶奶开始,往下十个子女,再往下开枝散叶百来号人,每个家庭的福气各自不同。如果爷爷奶奶的阴功积德,家有余庆可以传承,为什么不同子女继承的福气不同,而再往下的家庭(福气)走势也截然迥异。我其实没有很明确的答案,因缘因果的奥秘也绝非我肉眼凡胎能够看明白,而每个人每个家庭所遭遇的事情我也无从知晓,只能是从有限的所闻所见中尝试去“窥见一斑”。
这“一斑”就是阴功积德培养福气。
首先,积德行善的对象应该包括家人,也应该从家人开始。一家人是不是守望相助,相敬如宾,和谐共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关系和家庭作为一个小团体的力量,尤其是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因此对家人‘积德行善’从物质层面上看,可以互相帮助度过一些难关,有时候家庭成员的人生阶段不同,家庭能提供的是一种类似‘举国之力’的好处。而从精神层面上,因为心怀家人,因此更有动力去辛勤劳作,乃至更有勇气去拼搏突破以期获得回报而回馈家庭;也因为心怀家人,走社会也特别注重名声,不敢做有辱家门和祖宗的事情,那么也尽量能‘无咎’。家庭和睦自然是一种福气,而行走于社会能‘无咎’自然也就避免了让家庭陷于纷争的处境,当然也是一种福气。
其次,积德行善的对象是朋友、同事等关系较近的人。都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之间自然遵循信义互助之道,尽能力帮助朋友,不过分拘泥于利益,不做背信弃义的事情,不怕吃些亏,这样的人可以获得尊重,能认识更多的朋友,能成为一个群体中的‘威望者’,相处过程中的‘信任成本’低,那么别人自然愿意与之共事,有资源也愿与之分享,而不怕被背后放枪,做起事情也能得到更多帮助,因此能成事,那么自然也会有物质的回报。父亲盖过两幢房子,洋北的新厝和岐阳的楼。每次盖房子都是八方相助,柱子是谁谁谁送来的,沙子是谁谁谁运来的,那些朋友资源来帮忙盖房子出工出力。父亲开玩笑的说,一块表和200块钱盖了洋北的新厝。这在现在这个社会实在难以想象。
对同事积德行善更多体现在完成好本职工作上。完成本职工作,多为同事和领导着想,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领导的赏识,工作稳定自不多说,也能获得更多的‘空间’安排自己的时间,乃至获得领导同事的帮助解决个人家庭的需求。
再后,积德行善的对象是萍水相逢的人。父亲和母亲曾经夫唱妇随走车于县城和乡镇,也因此认识了不少乡镇的人,为人友善也让萍水相逢的人能在背后夸赞一句。好名声也能口口相传。
这些大概是处于积德行善这个行为为什么能够让人增长福报的外在表现。大概能解释点皮毛为什么积德可以得到福报。而阴功无损,‘阳功‘却有造作之嫌。由此我想,积德和福报的关系大可不必想得很玄乎,虽然我笃定的认为因果的规律在积德和福报之间也是很适用的,但是因缘因果却是很难解释也且为人所不能轻易接受的。
那为什么一个父母育十子,而差别却很大呢?
我是这么看的。既然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那么这里就有个‘继承’的关系,我们家庭‘积德’的道德是从大爷爷和奶奶这样传下来的,我并没有听说他们有读过多少书,因此认为他们的道德是从他们的父辈的言传身教(家风)中来的,这样的言传身教会因为联姻家风不当的另一半而改变总体方向(也可能不改变,似乎有博弈的过程),因此不确定性增加了。而能传十代的一定是继承了正确道德的那枝或那几枝。
这么说来,似乎也可以佐证好好读书(明理)这个层面上,因为读书明理,才能正心,方可诚意、修身、齐家,也才能更好的传承家风,树立家规,进而确保道德的传承有迹可循乃至不断提升。
读书的益处在上一篇也提到了,看看我们的大家族也能‘窥见一斑’。
关于如何解释积德与五福的关系,以及更深层次的关系,我暂无能力诠释,虽然从古典佛经中有所了解,但自己笃信却暂无能力解释清楚,就暂不牵强附会了。留得这个话题作为将来我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