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
(2022-03-13 15:17:55)
标签:
杂谈人生 |
最近三年读了一些书,每年大概15-20来本左右,内容各种各样。君君也开始读了一些书,读的比我快。春节回家还短暂的带动了两位嫂子也一起读书,还和楚宬在弱水三千聊读书。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中国社会也尊重读书人,从朝臣科举,到文人墨客,似乎读书人也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书写了中国的历史,沿乘了中华文明(想想那么多的改朝换代,为什么我们延续千年,而古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早已断代)。即便是洋北也有人家的大堂匾额写着‘耕读传家’。那么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春节回到上海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似乎耳熟能详却又答案模糊的问题。
小时候爸爸妈妈一直要我们读书,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有出息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大概就是受人尊重,衣食无忧。而为什么读书能够有出息,我们不甚明白,甚至直到高中才明白高考很重要,而至于为什么很重要我们也不清楚,只知道大家都说很重要,读名牌大学就是有出息的意思了,考不上大学就是人生loser了。
我想先谈谈我对于几个身边的读书人的观察。
1. 陈猛,我的大学老师。现在经营着一家农业公司,主攻蔬菜种植和加工,企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在问及老师为什么创办企业,回答是,为了帮助家人就业。老师兄妹6个,他是唯一男丁,也只有他读书读出来了。成为厦门大学的教授,有社会地位,衣食无忧,孩子也争气的考取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全球排名27)研究生。然而由于企业改革,在安徽老家的姐妹们都下岗了,母亲叮嘱了一句,要他给姐妹们一口饭吃。自此老师回乡创办企业,深耕农业基地,升级蔬菜加工,筹划更远蓝图。不但解决了姐妹们的吃饭问题,还有望将企业做成省乃至国家示范农业企业。如果不读书,或者读不出来,那么今天很可能是他们姐弟妹还在老家清贫度日、郁郁寡欢吧。
2. 黄海山,起步老乡,联想投资基金老总。海山哥的父亲毕业于天津的大学,主修土木,他后来也在同一所大学深造,主修的是工程类。虽然现在从业资本投资,但是按照他的话讲,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逻辑看合理性。我是从大哥得知他还是国家发改委乡村振兴工作组成员,对乡村振兴有着热情和自己的独到见解。
有意思的是,陈猛老师和海山哥都是和农村有着渊源,大概我们本来就是农村的孩子,读书让他们走出了农村,还在社会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海山哥如果是‘书’二代,那么陈老师就是‘书’一代了。
3. 林波,平潭人,悦道资本合伙人,现居上海,比我大一两岁。林波并不是‘读书’很拔尖的那类,指的是考试很厉害的那种。他在福建读的大学,不是厦大好像也不是福师范或者福大。他的职业起点也不高,大学毕业去了口碑。按照他的话讲,那时候大学毕业,第一选择是公务员,第二选择是外企,没得好选择了才去民企。他就是第三类的。然而他赶上了好时光,口碑算是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先驱试水者,他在口碑学到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后来去了阿里,再后来出阿里做风投。一开始深耕的是农业项目,最近三年孵化大数据算法。做投资的人都一个特点,很会读书,因为他们需要充足而全面的知识储备,忽悠起来也能不落人后。而因为从事投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也让他们对于商业和社会有着更深的洞察。
那么这三位师友从读书里获得了什么了呢?我们可能会说,读书让他们去到大城市,获得了良好的工作,获得了超过基本水平的经济收入,乃至积累了财富,能够在人生路上遇到社会精英进而获得优质的社会资源...
这些答案听上去应该是没错了,但是细想推敲一下,那么多的‘读书‘人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这个社会金字塔里获得上层的站位?站在上层的那些’读书‘人是不是真的都最终都成为了物质和精神上的赢家?也还有很多’读书‘很牛的人走上了歪路,甚至博士教授级别的都能误入歧途...那么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读书?我尝试用我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内化了的,来透过现象去看看本质(这里我想说,没有一个想法是我独创的)。
读书是为了明理,理即道理。比如
1. 我们从小就念过的《三字经》,第一句是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习‘指的是习惯,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出生本性都差不多(看看0-3的孩子们吧),但是后天的习惯养成造就了不同人的性格品质。《论语》言’学而时习之‘,这个’习‘指的是练习、实践。学习之后重要的是练习和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而不是学习了之后要常常复习,而现在讲到复习,往往就是为了背诵,为了应试。而不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目的。
2. 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是最早‘不为物役’说法的出处,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物质所控制,古人言‘玩物丧志’,也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物质奴役而至丧失志向。而我们现在人往往过分追求物质以及娱乐,未听得多少人谈论志向。老祖宗的智慧很高深的,后世哲人与有所成就者也都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这样的智慧,比如马克思讲人的‘异化’,即我们异化以‘物’为中心而失去了人的性质;香奈儿的创始人是让人去驾驭香水,让香水去’找‘人,而现在多少人为了追组奢侈品而去追逐奢侈品,炫富为荣。
3. ’富不过三代’这个说法耳熟能详,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话,要么拼命积累财富,想尽办法让财富能延续到子孙后代即后代的后代,要么就是及时行乐,既然富不过三代,那就用用光,不必多留。然而这句话的全文是‘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如果明白了全文,大概率会把重点放在后半句,这是警醒我们与其拼命赚钱给后代确保物质保障,还不如好好增长道德,让子孙后代有延绵的福气可享。
其实这样的断章取义例子很多,比如‘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被人用以吃酒吃肉甚至劝人吃酒吃肉的说辞,殊不知全文是‘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4.
5. 逢年过节,我们都会祝‘五福临门’,五福是哪五福呢?五福是:长寿(命不夭折且福寿绵长),富贵(钱财富足且地位尊贵),康宁(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好德(宅心仁厚且乐善好施),善终(安详而逝且 无病无痛)。尤其是最后一福大概率大家并不知道为何,甚至觉得不吉利,道理暂不详述,但是单看现在城市里的老人,大部分是很可怜的,这是所谓的现代文明、城市化进程、科技进步的副作用了。
6. 还有些‘理’是先人智慧的总结,摘录一些我很认同的与大家分享:’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发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尤其是这句“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鬼神、九交贵人、十修身”几乎总结了我们中华文化里大家最关心的大事。
那么举了这些例子,回到‘读书’这个点上,明了‘理’又是为了什么呢?明理是为了“行”,所谓“知”与“行”,简单点讲就是做人做事的行为,包括心行与身行。
比如,我们知道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的道理,就知道要积德,而且需要‘阴功’,所谓’善行无辙迹‘是说真正做善事,行为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上德无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是不以善为了不起的事情。这就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阴功积德’。就知道要读书,因为读书是我们现实中实实在在可以把握,可以争取的,而读书才能知道怎么积德,怎么看待命运风水。又比如,知道了‘习相远’,那么我们就要重视养成良好的习惯,勤学善思,与人为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比如,知道了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就知道要以积德培德作为自己首要目标,而非争功名著书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