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春来 · 过年闲记

(2018-02-28 14:16:32)
标签:

文化

杂谈

生活

分类: 闲扯

整整一冬,了无片雪,春节便无声无息地过了,连“爆竹声中一岁除”也没人引用了。

无事可做。这样就有些羡慕那些抢机票火车票回家过年的人了,好歹有个要忙活的事情,还有那一份期盼。

记得崔健有首歌就叫《春节》,很应景的。

这是我二十几年来最闲的春节,因为不用再看稿子了。做稿子的时候,没有一个节日是闲的,虽然也过着节日,但稿子一天不看完,心里就总是有块石头压着。这回好了,心里没了那块石头。

吃,睡,看看闲书。本命年,想早些个睡里去,梦里来,“哎,楚三闾休怪”。

 

     

     登山

 

     喜春来 <wbr>· <wbr>过年闲记


       初四下午心血来潮,去爬香山。

香山爬过无数次,想也没什么了不起,况且上午起得晚睡得足,中午又吃了一大盘自制白水羊肉,正有着力气。

路上车不多,香山里人不少。

考虑到一个冬天没运动了,放弃了从前一直走的石阶梯道,决定从缓坡上山。

还是高估了自己。爬到一半,缓坡道走到了尽头,再往上就全是石阶路了,可是我已经汗湿衣衫,两腿发软,气喘吁吁。看了下表,这点路已用去一个小时,去年我从石阶路上山是一小时,现在走缓坡才一半路就一个小时。抬头看看山顶,心想没一个小时是上不去了。于是心里就打了退堂鼓。

也就犹豫了一下,便决定下山了。这样的决定做出来其实很容易。剩下的路老婆一个人用了十几分钟就跑到山顶了,然后又用了三十分钟跑了下来,这四十多分钟正好是我慢慢腾腾下山的时间。

很失败也很愉快。知难而退往下坡走原来是件很轻松很高兴的事。

不过身体无力如此,也是让人汗颜。朋友圈里每每看到同学S教授一游就是两千米,羡慕得我怒火中烧……

其实山爬到一半就下来也不是第一次。两年前大病刚愈,去红螺寺附近参加一个社长总编上岗培训班,闲时也去逛了那假庙然后爬那红螺寺山,山其实不高,可是身体正虚,又是暑中,于是半途而退,退就退了,可是心有不甘,就还诌了几句歪词儿自我解嘲:

 

有寺无僧,三宝不全;

枉称胜地,泥胎值班。

松竹繁茂,舍庙登山;

山高八百,勉爬一半。

吴牛见日,气急汗湍;

望峰息心,果断下山;

勇于认输,方称好汉。

佛祖安在?赐我智念:

遇强即弱,心自庄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时只是自已开个玩笑胡乱写的,谁知天下没有白说的自话。

 

 

      白水羊肉

     

      喜春来 <wbr>· <wbr>过年闲记

 

     再说说吃。

对吃素无研究,也很少记忆。无论吃过什么好东西,吃时兴奋,过后就忘。不光是吃,其它事也记不住。

记不住归记不住,吃还是爱吃。不仅爱吃,还会做呢。

上面提到白水羊肉,就是我自己凭着感觉做的。

好像在饭馆里吃过白水羊头肉,感觉是蘸着蒜汁吃的。于是想到了这一口,自己一大早便准备起来。

先说这羊肉来历。

那天出门办事回到办公室,忽见一汉子正欲从杂志社离开,见我大喜,说哎呀您回来啦。我一愣,才认出是L兄。这L兄以前面没见过几次,话没说过几句,只因这微信强大,联系了起来,这次忽来看我,特地带了一箱陕北羊肉。可以说素无交往,也不知因何要送我。即来之,则收之,却之不恭,感恩则个。

这天打开来看,端的是好羊肉,都是精选剔好的肉块。

做法:把羊肉从冰箱里取出化开,清水泡上十分钟,捞出,放入陶罐,清水没肉,开大火煮。水开后撇去浮沫,尽量撇干净,然后放几段大葱,三四瓣蒜,中火煮着。十来分钟后改小火。

然后我就上床看闲书去了,一看书呢,就犯困,于是又眯了一小觉,醒来忽然想起火上的羊肉,一看已煮了有四十来分钟,赶紧关火,把羊肉从罐里捞出放盘子里。太烫,不能耽误中午吃,便打开窗户,把冒着热气的羊肉放窗台外边冷却。

看着在窗外热气腾腾的羊肉,知道那是在集中精力散热呢,就又回屋里转了一会儿,再回厨房时,只见一只大喜鹊忽啦拉飞起,另一只喜鹊正欲啄那羊肉,一见我来,也慌忙飞走。难道喜鹊也吃羊肉?不知刚才先飞走的那只是不是叼走了一块。体会了一次人有亡斧者的故事,怎么看都觉得盘子里少了一块肉。

时间有点紧,于是把已经不再冒热气的羊肉放到冰箱冷冻室里,十五分钟后取出,已经冰凉凝固了,这样下刀切片,才不会散碎。可惜我刀工太差,切出的片太厚,像是给叫花子吃的。

然后剥几瓣大蒜,拍烂切碎,放小碗中,放一勺盐,清水一泡,拌匀。成了。

之后,享受啊。

夹一片羊肉,蒜汁里一蘸,放嘴里一嚼,天啊,不说啦……


闲书


喜春来 <wbr>· <wbr>过年闲记

 

 

上面说到看闲书。

春节无事做,除了吃喝睡觉,就是看看闲书了。我早说过,看书是打发时光的最好方式。

所谓闲书,就是一点目的也没有的胡乱翻读,扯到哪本是哪本。

很羡慕朋友圈中那些晒书的朋友,一个月读好几本,而且不是小说,都是深奥之作。看我,哪算读书人,都是歪床上或睡觉前随手扯一本,看困了为止,这才真叫学无止境——学到哪儿算哪儿,一点谱都没有。

这几天就扯了本《元人散曲选》。

世人大都爱谈唐诗宋词,很少有人论元散曲。电视台还搞了个背诗大会,好像挺热闹,毕竟是读书,好事。记得前一段纳兰性德忽然热了起来,文艺女青年们好像更喜欢谈纳兰,比如引上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什么的,就显得特有味。以为有人开始关注清诗了,结果人家只是喜欢纳兰公子。我的同学阿Z就是清诗专家,还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写了一篇关于吴梅村《圆圆曲》的文章发表在了专业杂志上,让我们好生佩服。吴梅村我们可能不知道,但冲冠一怒为红颜“却总挂在嘴边的。李自成部下抢了吴三桂爱妾的八卦故事,我就是从同学写那篇文章后才知道的。

不料春节期间一首清人袁枚的小诗却被刷屏了:“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时间网上都是“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如何如何了……现在人写不出好诗,但做得出好标题。我对最后一句有点异议:既然是青春恰自到,那就自管自地开吧,又何必要学牡丹呢?这一“学”字就拉下了境界。这样说来,东施也学西施愁,那也算是自励了。再说孤独三百年,《古诗源》第一首孤独了四千多年呢(是四千多年吧?求指正),那首诗叫《击壤歌》,被沈德潜称为诗歌之始,不也一直孤独着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这诗虽是小民之作,却何等气势,《苔》焉能比之。

太扯了吧?其实我特不喜欢看那些评委嘉宾坐在华丽的舞台上,对山里的苦孩子做出怜悯同情高高在上的表演,你以为人家山里孩子真的就应该是苔么?

扯就扯吧,嘿嘿,枯藤老树昏鸦,梦里乱窜天涯。清诗放一边,其实现在正是读散曲的好时节。

我前年重读了《西厢记》,去年开始把几本元散曲的书放在床头,时不时翻两页。有些事闹心的时候,还在朋友圈里抄过姚燧的《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你看,元散曲就这样,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也不藏着掖着,透着股文人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泼皮无赖”劲儿,啥都不在乎。“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陈草庵《中吕·山坡羊》)是不是一读就懂?只要认识这些个字,就一目了然,不似唐诗宋词那般又是含蓄又是意境又是用典又是那么多臭讲究的,嬉笑怒骂,信笔拈来,读之似街头听人谈天神侃,好玩好笑,痛快。

上学的时候,有位师兄睡在上铺,他便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末段手抄一横幅,顶着宿舍天花板醒目地贴在靠床的墙上,谁进门一抬头都得“哎哟”一声: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那时不兴举报告密,要放现在,我非把扫黄办的人叫来不可,这么明目张胆要往烟花路上走,还自称“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老关太过分了,别说是铜豌豆,你就是网上豌豆,也不信砸不烂你。

孔老二的老巢都砸了,还在乎你个寻花问柳的秀才么?

后来抄铜豌豆的这位师兄漂洋过海,一颗有才华的豌豆种到北美去了……

散曲好玩好读,也不全是负能量啊,比如这春天来了要应个景:“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元好问《中吕·喜春来·春宴》)用当下时髦的话说,也是满满正能量

 

 

        拜年

 

过年就要拜年。

画里的拜年都是两人相对抱拳作揖的样子,现在的拜年都是两人隔空各摁手机的样子。

社会就这样进步了。

看不到真人,感觉不到那活生生的气息,拜年就更形式化了。但有一点好处,就是一晚上可以给很多人拜年了,熟不熟的,关系好不好的,都无所谓,手指轻轻一摁,意思就飞出去了,管它到不到呢。

传统的拜年都是大年初一,除夕是全家一起守岁。现在大年三十不到就开始拜年了,当然都是在手机上。

除夕熬了半夜,大年初一上午一睁眼也收到了拜年的微信,是来自西半球的。

四处仙游的G发来一段拜年的话,最后她说祝您莫管天下事,但尽一已欢。让我大吃一惊后觉得太有意思了,这样的衷劝是怎么想到的呢,来来,赶紧来段散曲和着:得清闲尽快活,日月似穿梭,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阿里西瑛《双调·殿前欢·懒云窝自叙》)

S姑娘在美国留学。我和她从没见过面,只是在朋友圈上时常看到她穿着洞洞裤努力刻苦学习和生活的嘻哈样子。因之前办留学时让我帮过一点有用没用的小忙,前两年春节,她回国都要请我吃饭,可我是个懒人,两次都拂了她的好意。今年S姑娘看来是没有回国过年,给我发了个拜年的微信,很真诚很个性化的那种,我也赶紧真诚地回了一条。没想到S姑娘又发来一条:“大王一定多保重,等我工作赚了钱接您来纽约玩。”这一下把我乐的,谁家闺女这么懂事啊!

嘿嘿,还有啥“伤心秦汉”,还说什么“读书人一声长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