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包装情怀的牛皮纸
(2017-04-23 23:30:15)
标签:
文化杂谈 |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昨天一篇讲一家豪华书店被“杀死”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傻傻地刷屏了,我说了句“孔老二的墓都敢挖,拆个书店算个P事”,结果很不幸,这篇文章到了晚上就404了。
中国可是一个文明古国。
很早写过一篇小文,大意是说我们动不动就说“五千年文明历史”,可是又到处写着“禁止随地吐痰”,这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这个文明古国的五千年文明到底在哪里?
我觉得,五千年文明大抵都在表演里,不是只有官家,更多的是在商家,如那个自称被“杀死”的“个性书店”一样,也不过是都是在演着自己用着的“文明”。
很多人为这家豪华书店的“不幸”大声疾呼,好像他们从来不知道那么多小餐馆、小卖部、小理发店、小打印店等等小买卖店早就纷纷被“杀死”了一样,没见人问过“凶手”是谁10万+ 什么的什么的。就算是讲情怀,那些小买卖人的挣扎或着奋斗,在文化人的眼里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情怀,不过是凡人俗事。
好像一沾上书就一切都变得高大上了。读书现在成了一件很雅很时髦的事,在朋友圈里晒书是最保险和最低调奢华的事(这个等一会再说),连我们的杂志在最近也做了个读书的专题,我们还一厢情愿地预言:下一个流行时尚就是读书。这话我想大致不错,但下一个是什么时候的下一个,谁能说得准呢?
前几天印刷厂的厂长到了杂志社,脸上表演着歉意,递上来一封盖着红章的信,信上说因为从去年底开始的纸张涨价,致使印刷成本大幅增加,前几个月印我们杂志已经是亏本了,现在实在无力撑下去,所以要提高印刷费20%。
我们是早就签了合同的,按理说我可以完全不理会他们,可是我又不是个生意人,知道纸张涨价确是事实,印刷厂的人也要挣钱吃饭,于是就答应了先提高三个月的印费。这样一来,我们就亏了一大笔银子。
亏不亏先不说,我要说的是心里的迷惑。
年初参加中国期刊协会会议,听到主管部门的官员讲了目前出版界的状况:在2016年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中,除去印刷、发行、数字出版、物流等,核心产业书报刊营收加起来不到10%,听好了,不到10%!全国43家报业集团31家亏损,全国用纸量连续五年下降10%。
这就是说,新闻出版行业的龙头出版社报刊社,忙了一年,收入只占整个产业链收入的不到10%,这样的产业,谁敢说是健康的?
我的不解也向来涨价的厂长提了出来:既然出版行业用纸量连续五年大幅下降,为什么纸张却反而涨价呢?印刷厂厂长说他们也觉得有些奇怪,可能是进口废浆控制,可能是小纸厂关停,可能是……
先不理会这个了。我想说的是,明显的是出版社图书出版印量在下降,报刊订阅数下降更不用说了,可能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个大大的仓库,仓库里长期堆放着大量的库存图书,这些图书在出版社的账面上就是资产,可是这些占比不小的资产既不能变现也能不消除,那是出版界一个巨大僵尸,而且在一天天变大。
还有一个现象是,出版业的从业者越来越多的是女生,男生成了稀缺资源,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着这个行业的吸引力。
是不是图书出版界的不景气就说明读书人减少了呢,现在还真不能这么判断。现在人的阅读量是无法准确统计的,因为网上阅读的兴起正在改变着人的阅读习惯,而那么多畅销书的出现也反驳着关于现在人不喜读书的说法。
可是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总是看到关于书的各种谈论和关于书的事。前面我说在朋友圈里晒书是低调奢华,我觉得就像是终南归隐一样的事情,清高脱俗,内心丰富,让人起敬,这比晒吃喝玩乐档次高了不知多少。可是在我看来其实与晒吃喝玩乐并没有什么区别,可能比吃喝玩乐更有目的性。这就如终南捷径,那些隐士的高雅其实也都藏着一个另一个目的。
可能太刻薄了,我只追那些能写出有个性书评的人,而不是只告诉你今天在什么地方读书的人。
接下来就说那些各色书店了。这几年出现了不少设计书店,装饰讲究,名字起得也都有学问,成了脱俗之人的嘴边之物。这些书店总少不了咖啡与茶,在这样的书店里留连片刻并拍上几张照片上传,是一种美好生活。我也喜欢,可是还没去做。我只是想说,现在的书店不再是从前的书店,到这里逛逛和到名牌店逛逛到星巴克坐坐并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是说这样的店与那些工艺品小店或者咖啡屋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在老板来说就是一个生意,在顾客来讲就是一个消费场所,情怀,先别说。就如我们同意印刷厂提高价格一样,都是生意,不讲情怀,谁讲了情怀,谁就得同意吃亏。
要读书,就真去读书。一本一本把想看的书读了,用不着这样大张旗鼓地嚷嚷。读书更是一件个人的事情,不是靠号召就能行成风气的,也不是靠把读书说成高大上的情怀就能让人喜欢上的事情,更不是包装生意的牛皮纸。
这个世界上书越来越多,读不了几本没关系,只要读上关键的几本就行了。
2017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