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兴记游(2)——苏子遗风

(2011-05-03 21:07:16)
标签:

日记

宜兴

紫砂壶

旅游

苏东坡

休闲

分类: 日记

   http://s2/bmiddle/4adde36fta25eee69da11&690

              东坡书院的大门。

 

    中国人喜欢和名人拉关系,自古如此。
    宜兴也是。还没去宜兴,就知道宜兴曾经有个苏东坡。苏东坡一生游历,所到之处自是不少,有点名堂的地方抓个名人来宣传自己,也是常有之事。不过以前都是找有学问有义气的人来沾光上色,现在竟不同了,连西门庆、潘金莲这样的货都有人哭着喊着认祖宗了,这还是号称孔孟之乡山东人干的。不过宜兴不同,宜兴认的是北宋大学士苏东坡,当属人杰。
    据说苏东坡曾多次来到宜兴,并作有《菩萨蛮》一词:

 

        买田阳羡吾将老,
        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
        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
        水调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
        要须风雨时。 

  

    先说说这首词。
    我是在网上介绍宜兴的文字中读到这首词的,后来也是在网上查《全宋词》做了一点确定,因为在不同的文章引用此词时,有一些词字有所不同。苏东坡在宜兴写有《桔颂贴》,被考证作于元丰七年,那我想此词也差不多写于这个时候。前半阙尚好理解,后半阙“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不知此处所言之书为何,我想可能是指公文奏章一类,而此前苏东坡曾写《水调歌头》中有“我欲乘风归去”之句,因此,“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是否可理解为:虽有公文要写却还是懒着动手,不如唱归去之词。“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说的是我人虽老,但依然有的是写诗的精力,但一定要在风雨之时。我之理解不知是否准确,得请我的师兄、北大教授也是宋代文学专家张鸣兄指正。
    宜兴古称阳羡。读此词可见苏东坡这一回是想下了决心要在这里问舍求田,终老一生了。当初是为了这里的溪山好,那么这回是为什么呢?由此可见苏东坡此时归田之心,不再只是说说而已。人在官场,可能是厌烦了,或是有不得意之事,所以这回不仅是因为这里山水,还因为心里有了新的不痛快。做文人有这点好处,官场上腻了,或者是仕途上觉得穷途末路没有脸面了,便可以喊一声“回家去了啊,山间水畔,耕读渔樵,不更快活?”最有名的当然是陶渊明了,一句“归去来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对政治厌烦或仕途不顺的文化人,桃花源成了他们逃避现实或者为自己仕途上的无能进行开脱的精神家园。但是鲁迅说得好,陶渊明毕竟是陶渊明,他是有田有地有家奴的,并不要自己去种田劳作,否则不要说喝酒采菊,恐怕早在东篱边饿死了。陶渊明是有生财之道的。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总是这么冷静独立,片言只语,就可以道破文字编造的美丽谎言。
    但毕竟做个文人还是有可逃之处的。文人的内心总留着这么一点虚空,给自己一个自我安慰的避处。
    苏东坡喜爱宜兴的山水,除了有词为证,还有他所作《桔颂贴》:“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据说这贴发现的时间并不长。还据说——我今天讲的都是据说,因为都是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并未亲自翻书,所以不敢称为死据——苏东坡在独山之下筑室而居,并言“此山似蜀”,由此独山便被后人称为了“蜀山”。
    有大文豪苏东坡罩着,宜兴便有了岁月的精灵之气。
    蜀山最有名的,不是山水,而是陶器。
    蜀山紫砂,有紫玉金砂之美名。宜兴传世之名也源自紫砂,如果没有紫砂,多少人还知道宜兴?
    既然宜兴的大名因紫砂而传,那么苏东坡当然不能与此无关。于是宜兴便有了苏东坡为品茶而制作了提梁壶的传说。
    东坡提梁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传说东坡好吃茶,而蜀山之下茶好水好,但苦无合适的器具煮茶。后来苏东坡受房屋大梁的启发,自已制作出了一种带提把的壶来,后人称之为东坡提梁壶。

 

http://s10/bmiddle/4adde36fta25f17e5c309&690                            东坡提梁壶。范洪泉制。我从书上翻拍的。

    这纯属传说,但很美很合适,因为文人与茶和酒关系密切,而茶比之于酒更有君子之风。茶本就是吸山水云雾之精华而生,所以与愿意让人看到自己清高一面的文人更相匹配。仕途飞扬的时候手中握的一定是酒杯,酒助豪兴,气壮山河;看破世间冷暖,或者不再争先恐后的时候,可以静坐窗前了,可以不怨天尤人了,那端起的一定是茶盏,茗香清静,如沐清风细雨,忘却营营。
    当然这都是文人的想像。茶就是茶,在大众看来就是解渴的饮品,只有有钱有闲的文人墨客才把茶饮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宜兴因为苏东坡的漫游而有了文化精神,紫砂壶也就有了更高的发展境界。
    据说苏东坡不仅在宜兴吃茶闲居,还在这里讲过学。当然了,一个大文豪在一个地方如果只是游历闲居,却没有讲学授业,那么如何能有文风遗传呢。所以当然一定是讲过学的。于是到明时,当地士绅在苏东坡买田处建起了东坡书院。这是一片好心,比之于现在,那时更有文明。现在谁还建书院?如今各地除了比着建又大又笨的孔子老子如来佛像之外,不是建庙收钱,就是建宏大的办公楼,哪还有建不赚钱的书院的?

 

http://s8/bmiddle/4adde36fta25efa28a8e7&690              东坡书院。


    宜兴出了不少文化名人,远的不说(其实我也不清楚),近的如吴冠中、徐悲鸿、钱松岩、周培源、蒋南翔、冯其庸等,而紫砂大师更自不必说。这些应该与东坡遗风有点关系吧?
    东坡书院以前是东坡小学,据说是1905年就建校了。这真是个好听的学校名字。东坡小学到现在还有,只是不再在书院里了,如今书院已经是文物保护单位,供人参观,而东坡小学则在其一侧另建。

 

http://s3/bmiddle/4adde36fta25f0cc10942&690              在书院门外玩耍的男孩儿和他的漂亮妈妈。


    说了半天,其实我也没有进到东坡书院里看看。那天到的时候,已过了参观时间,只能扒着门缝窥视一下。而旁边的东坡小学我们却进去参观了一下,更有一番感慨,留待下回再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