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闲扯 |
接到通知,我要做职称评审委员了。于是收到一大摞申报人的材料,还有相关评审规定。
职称这个东西,现在成了鸡肋。很多人看不上它,可是有资格评的时候又不能放弃。我就是这样。评中级职称的时候,我的业务经历还差一年,但破格评上了。没办法,干活干得猛了点,很得意。评副编审,也很顺利,但感觉没什么了。到了评编审的时候,竟没有了心情,应该报名的时候没有报名,就耽误了几年。这时我对职称已经没什么概念了,后来又一次机会到来的时候,同事说:你能评干吗不评呢。我一想也是,我要是不评就把这名额让给那些充数的了,评就评。评当然就能评上。已是编审职称了,以后就没的争了。
有人说,这编审的职称,和学校的教授是一样的。我一听就慌了,要是到了学校,我敢申报教授职称吗?我一害怕,就又有人说了:你以为现在学校的教授像以前一样啊?是啊,以前什么样?我记得那时给我们上课的先生都已是大学者了,好不容易也才评了个副教授,那时的许多老师都只是讲师职称,可是要是放到现在,评个教授还得加上“著名”,现在的教授哪有那时的讲师厉害。当然我说的不是全部,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过,现在这职称评定,确实已经不全是真材实料的比评了。
比如每次评定,各个部门是有名额限制的,有限制是好事,但也成了坏事。怎么说呢?因为有名额限制,你就不能滥评,不能多评,这是好事。坏事呢,就是因为有名额限制,即使没有够格的,那么也不能浪费了这宝贵的名额,一定要送给谁,职称的水平就没了,这是一。因为名额限制,就常常要照顾一下领导,而真正从事业务的人就可能无缘评定,得不到职称,就生气,就坏了风气,这是二。因为以上两点,评职称已经不再只看业务能力,而要看几点:官当的大小,上班的年头,最后才是做没做过业务。注意,我说的是“做没做过业务”,而不是“业务能力强不强”。
就算是最终评上了,可是像我这样的编审遍地都是,不新鲜了,就是不编不审也照样可以当编审,这编审的职称还有什么值得得意的。
但是,我现在觉得职称评得公不公平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问题是:这职称现在还有意义吗?
因为——
现在许多文化公司或者个人也在做着图书和杂志的出版之事,并且他们的产品已经成为市场畅销产品的主力,而这些产品的生产者——编辑们,却根本没有参与评定职称的途径,无论他们多么优秀,编辑出版了多少图书和杂志,但是他们连评为助理编辑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没有人管他们。那么,只存在于那些“古老”部门的职称评定还有什么价值呢?——除了可以给个人加一点点工资之外。
在同一个行业中,从业者技术级别评定只让一部份人参加,而更多的人现在却没有这个资格,这种评定还能说有意义吗?
这么多人做着编辑工作,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天下做编辑的,还分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四个级别,更不知道还有人在为评上这些称呼而费尽心机呢。
为什么不像英语或钢琴考级一样,让所有的从业者都可以公平地参加职称的评定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