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artron.net/attachments/6/b/2/2007402_4d80a41787f5cbed89e77e66d1b66ad0.jpg
http://blog.artron.net/attachments/a/b/5/2007402_369b32942edbbb156173f45dc1440b40.jpg
1995年初夏的一天,炎黄艺术馆来了一行人。时任中国银行副行长的屠建基先生,陪同贝聿铭先生前来参观。作为炎黄艺术馆的秘书长,我到大门口迎接贵宾。
贝聿铭先生并没有立即迈上台阶进艺术馆大厅,而是让我陪他们在艺术馆四周的绿化带的小路上转了一圈,观察艺术馆的外貌与环境。他对我说:“艺术馆是城市的门面。我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先到这个城市的艺术馆看看。这次我刚到北京,听说新建了个炎黄艺术馆,我就来了。”我当然表示十分的欢迎。然后,我领着他们进大厅到黄胄先生的画室与黄胄会面。黄胄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送给他好几本大画册。
作为当今最有成就的建筑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像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艺术中心、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巴黎卢浮宫的重建工程、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的香山饭店等等。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东,祖籍苏州,17岁就负笈远涉重洋到美国求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31岁的时候,他辞去了教师的职务,接受了美国房地产巨商泽肯托夫的邀请,开始从事商业住房的设计,之后又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从此开始扬帆世界建筑业,并获得无数的荣誉。
自从协助黄胄先生筹建中国画研究院和创建炎黄艺术馆以后,我对建筑颇有兴趣。我曾经跑到北京西北郊20多公里处的香山公园内,在香山饭店小住几日,仔仔细细欣赏了贝聿铭先生在那里留下的一件也颇受称道的作品——北京香山饭店。自然天成的古木、流泉、碧荫、红叶,与那儿的香山饭店和谐共处,相映成趣,令我流连忘返。大师作品的高超技艺使我对贝聿铭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屠行长向我介绍,贝聿铭先生这次来京,是专为中国银行在西单中行大厦搞设计一事。这次见到久仰的建筑大师,自然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就向屠行长表示,我想看看贝聿铭先生的这一大手笔的设计,方便时还希望能够为贝先生画张肖像。
屠行长很热情,说一定帮忙安排,让我等他的电话。
几天后,我如约来到阜成门桥南的中国银行大厦。
贝聿铭先生当时在大厦会议室里开会,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讨论西单中行大厦的设计方案。因为他的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张,我只好抓住他开会的时间为他画像。进入会议室后,择了一隅,为大师画像。
贝先生在会议上不断在忙乎,一刻也闲不下来,这对于我画像来说,就加大了难度,而且时间又不充裕,这更是难上加难。时近中午,我完成了正面和侧面两张速写。会议也告一段落。
我将这两张肖像画呈上,请贝聿铭先生过目签名。贝先生看来很满意,笑眯眯地先在其中一张正面像上签了“贝聿铭
北京
五月廿二日”。让我意外的是,贝聿铭先生竟在自己侧面的画像旁写下“此画传真又传神贝聿铭五月廿二日”。难得他如此赏识我的这幅画作。
屠行长安排我与贝聿铭先生共进午餐。席间他谈起了为卢浮宫设计一事。
他感慨地对我说:“法国总统密特朗还是很有艺术见解的。当初为修整卢浮宫,密特朗找我设计,我对他说,如果你搞招投标,我就不参与了。如果你相信我,我就认真地来做。密特朗顶住了很大的压力,坚持让我做。有趣的是,比如对卢浮宫入口处的设计,开始方方面面的舆论几乎是一片反对声。可是等到建好之后,却得到法国全国上下的认可,听到的都是一片赞扬声,认为既现代又实用,很有艺术性,而且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成为独特而美丽的景观,与卢浮宫交相辉映,大为增色。”贝聿铭先生的才智与自信让我佩服,他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此后不久,他离开北京。我将贝聿铭先生正托腮思索的这张侧面肖像,请人制成瓷板画,镶上画框,托贝聿铭先生的儿子带回美国送给贝聿铭先生。
此后,我与贝聿铭先生有了多次会面。贝聿铭先生在西单中行大厦工地施工现场简易的办公室里,欣赏我送给他的《魂系山河》画卷缩印卷,而且称赞鼓励有加。
我有个心愿:等《魂系山河》世纪碑建成后,如果贝聿铭先生再来北京,一定要请他前去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