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边走边学文明礼让杂谈育儿 |
分类: 育儿笔记 |
此文已发《中华家教》杂志2015年8期
边走边学之文明礼让
文/蓝根莲
早上,送豆豆去学校,从小区出来,过马路时,只看到一排车正在通行,只好等着,好不容易,前面的一遛车过去了,牵着豆豆的手准备过马路(此处没有红绿灯),后面离得较远的一辆车突然加速冲了过来,我无奈地退了回来,我可不愿意和车子去抢道。
走了一段路,来到下一条马路,仍然是很多车,好几个孩子在等待通行,好不容易小车子走完了,后面有一些电动车和自行车,我原想着,骑车的人看见孩子要通行,应该会减速,但是我错了,骑车的人没有一个人减速,反而同样加速往前走,又是等了一段时间,趁着没有车子通行,赶紧带豆豆穿过马路。
穿过马路后,豆豆问我:“妈妈,如果你是那些开车或者骑车的人,看见有孩子要过马路,你会让吗?”我告诉豆豆,我肯定会让,我会减速让孩子先过。听了我的话,豆豆对我说:“妈妈,如果我是其中的一人,我也肯定不会让。”我很好奇,豆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豆豆告诉我,如果只是她一个人让,有什么用呢,别人还是那么快,孩子们一样是没有办法通行,既然是这样,就没有必要减速让行了。
豆豆说的有道理,如果只是她一个人让,别人不让,那么行人仍然是无法通行,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礼让又怎么实行呢。我对豆豆说:“你的想法估计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你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先让,也许就会有很多人跟着让,那么孩子们不就可以通行了吗?”
豆豆有些不解:“妈妈,你是说如果我先减速,给孩子让行,别人也就会跟着让行。”
“是的,很多时候,人们都有从众心理,当一个人做出表率后,别人也就会跟着做,就如你之前想的,如果只是你让,别人不让,也无济于事。那么,我们换个角度去想,如果你想到的是,我让一让,慢一点,孩子就可以过去了,而别人也正是这样想的,那么路不就空出来了吗。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要求自己做到礼让,而不要去管别人会怎么想,那么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还有,礼让是一种修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做,你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也是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有一辆离我们很远的车子,看见我们想要过马路,就主动停了下来,并招手示意我们先行。”
“妈妈,如果你现在正在跑道上进行自行车比赛,这个时候有个孩子跑进了你的赛道,你会怎么做,因为你减速,就意味着你肯定赢不了比赛,但是如果你不减速,那么你肯定就会撞上孩子。”豆豆突然又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想她是想再验证一下我的话。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肯定会减速停下来,让孩子先行,因为孩子的安全比比赛名次重要得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慈悲心。”我再一次向豆豆重申我的礼让原则。
其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让还是不让,关键在于自己内心如何决定,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决定别人要怎么做,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公交车上,当一个老人上车时,车上已经满员,没有空位置,这个时候,你让还是不让,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修养,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人是否正向思维。如果每个人心里想的是,即便我不让,肯定会有别人让,那么很有可能,车上没有一个人会让座。相反的,如果每个人想着的是,要给老人让位,那么车上就会出现很多人同时让座的情景。
所以说,面对着礼让的问题,我们不应该过多去考虑别人会怎么做,而更多的应该是考虑我们自己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时,有可能就会带来一连串正确的连锁反应,因为人都有从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