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善用人性中的「彼得原理」
到一家科技公司演讲,承办的训练部门同仁特别提醒我,他们这次参加的人都是生产线的新任主管,可能比较闷一些,请我多谈谈如何与下属沟通、如何激励部属凝聚团队的士气。这些主管都是以技术为主的人,有很完整的专业知识,可是现在角色有些转换,训练部门希望这次的主管训能增加他们的管理能力。
在一个组织庞大的企业里,这种晋升的方式常常出现,其标准不外乎是因为过去的工作表现良好,要不就是年资到了,该升官了,所以在大公司的高阶主管中,有许多人是在很年轻时进到公司服务,在认真打拼数十年后,一路由基层到高层,有的人表现一样出色,可是有些人却可能因为对新职务的不适应而让职涯暗淡了起来。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彼得原理」,它是由心理学家劳罗斯彼得所提出,意指在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担任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简单的说,一个优秀的副理在晋升后不一定是个好经理,一个有能力的业务协理不一定未来是个有人望的总经理,这里有许多要仔细思量的地方。一个已长久担任副手的副总经理,未来也不一定是个有决断力与执行力的专业经理人,因为每个角色需要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技巧是不同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例子,在台湾的社会中,几乎每年都有选择,民意代表常有更换,每次政党轮替时,总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内阁部会首长的来去,也间接的让老百姓对未来的台湾前途忧虑,有些部会的官员都是由民意代表来担任,那些习惯在议场咄咄逼人的立法委员或议员,一旦当上政务官,有的适应良好、有的却不如以往表现,提早在政坛上划下休止符,是能力不好吗?非也,而是放错了位置。
另一个场合是运动场,不论是棒球或是篮球,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明星球员后来成为执掌兵符的教练,一个顶尖的球员要有高超的技术层次、要有纪律的鞭策自己、让自己有所突破,可是当一个教练却要懂得在球场上的各种战术,他要不断追求自我成长,更要懂得发掘球员、激励球员,做得好是运动员生涯的延伸,做不好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
在学术界一位好的教授,不一定是好的校长;一位好的培训讲师,真的开了公司,也不一定保证大家沟通无碍、不保证一定会获利;一位优秀的演员,有可能希望演而优则导,但是那却有可能把过去演戏所赚的钱通通给赔了进去。
综合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认知,一个人在某一个职位所获得的光环,并不能保证他会在下一个较高的职位上有所延续;其次一个人在功能性专业的成果(如销售、技术、编辑、会计……等),也不能保证其能在管理工作中胜任愉快,另外除非是有天赋,否则每一个新接的职位,我们都需要重新去思考与过往角色之间的异同,我们应该要在接新职前先去认识该职位所需要的核心职能,并进而透过学习来突破经验的局限,让彼得原理不出现。
我喜欢用舞台剧的概念来形容组织中的各种角色,一个过去扮演雍正皇帝的演员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同,他内敛深沉的演技让我们见识到一位优秀演员的底蕴,可是当他要接着再演康熙时,他就必须要摆脱雍正的形象,摆脱那已经排练过成百上千次的眉宇神情与走路姿势,要不然观众还是会把康熙当成了雍正。一位好的演员要有归零、甚至自行脱胎换骨的本事,他必须要熟练康熙的剧本,要与编剧及导演讨论剧中的角色,他甚至要向历史学者请益,要认真研读史料,才能突破自己,让观众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这剧本就是每一个新角色的职位描述,一个演员不能用自己的经验来演,因为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活动,如果不用心揣摩剧中的角色,大家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那大家都在抢戏,观众也看得惨不忍睹,这时导演就没有做好导戏的责任,这导演就像是一家公司的CEO,他要懂得选角(选才),再大牌的演员也要听从导演对每一个角色的诠释、了解其性格、了解其在剧情中的情绪转折。就像一位CEO要对每一个部门主管告之其角色的功能,这个职位是要对外攻城撂地、夺取市场,还是协调沟通、建立制度,如果那角色真的演不来或不愿演,我们仍然要告知导演,很多事是勉强不来的。
索幸人还是可以透过学习来突破彼得原理的限制,还是可以透过有效的沟通来校正对职务的了解,还是可以透过放空自己来重新打造自己、进而突破自己。做一位经理人,我们应该要有更科学、合理的选聘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胜任的职位上做对组织最大的贡献,而不要把升职当做对员工的主要奖励方式,要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只让员工士气低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要克服彼得原理,也要懂得量力而为,并不是说企图心不重要,而是要相信自己绝非万能,与其向高难度挑战,还不如稳扎稳打,在自己最有把握的地方好好发挥。在高枱跳水的比赛项目中,有些人会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虽然难度系数高,但失误的机会也很大,若要保持领先,最好的方法是把最有把握的动作很精准的呈现出来,这就是赢的方式。
你正处在彼得原理的困境中吗?许多公司都有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Personal
Development
Program),你应该在员工成长与组织发展间,为每一个员工的能力与职责划上等号,若是两者不平衡,那么不是员工丢了战场,就是企业损兵折将。
Action is Power:
1. 试着描述自己目前工作的职掌与核心职能。
2. 与你的主管或部属讨论,针对上项问题,你的认知和他们的认知有无误区。
3. 了解每一个员工的生涯规划,告诉他们每一个位置所需要的能力或特质。
4. 要有自己的目标,但不要好高骛远。
5. 建立除了职位晋升外,不同奖励员工的方法。
6. 透过教育训练,不论是企业内部的或是自费参加培训机构所办的课程,来增强自己的能力。
7. 可以在企业内建立实习制,每一个主管在正式上任前,可以透过实习来减少彼得原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