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以来,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截至8月25日,重庆各地已投入六百五十多万抗旱人力,组织一万两千多辆机动车为旱区送水;截至8月26日下午3时,重庆40个区县农作物受旱面积近两千万亩,约八百万人、七百三十多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全市因干旱直接经济损失六十一亿多元人民币。
■来自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称,世界公认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以下为缺水城市,而重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00立方米,可重庆城区每年却有上亿立方米、价值达4亿元左右可被利用的雨水被白白排走浪费;更重要的是,重庆人是守着长江和嘉陵江两条大江喊口渴、、、、、、、、
干旱早有预警
面临水危机的重庆城为什么留不住雨水?
案情回放:特大干旱让重庆损失60亿
今年五月以来,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截至8月25日,重庆各地已投入六百五十多万抗旱人力,组织一万两千多辆机动车为旱区送水;截至8月26日下午3时统计,重庆四十个区县农作物受旱面积近两千万亩,约八百万人、七百三十多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全市因干旱直接经济损失六十一亿多元人民币。
查找原因
都是三峡蓄水惹的祸?
“重庆今年的干旱与三峡水库蓄水不无关系。”在该市采访期间,有人告诉笔者,早在三年前刊播的一则新闻让国人对三峡工程效应感到由衷欣慰:“三峡水库蓄水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空调’!”报道说:2002年11月15,三峡开发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永称,三峡水库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的结论,是由中科研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三峡水库形成后,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5摄氏度;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3到4摄氏度。
可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5月中旬至9月初,重庆出现百年一遇特大高温干旱,创下了重庆市有气象记录以来,在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方面的多项纪录!有人因此提出是由于三峡工程蓄水对新地形地貌的影响导致的这场干旱。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如果把四川盆地比做一个大木桶,它最短的一根木板所在地就是长江三峡。三峡大坝的建成,等于是把这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板加长,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的凹陷程度,在三峡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一道挡风的墙,阻挡下游水气沿长江三峡向上游的重庆输送得不到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因此造成今年重庆干旱。
对此说法,重庆气象和水利方面的专家随即作出的解释是,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偏西)、青藏高原去年雪少,与三峡大坝无关。
深入走访 部分区县至今还存在吃水难
既然干旱与三峡大坝无关,那么,有长江和嘉陵江为全市供水的重庆,为什么还会出现守着两江水喊口渴的现象?
在重庆所辖江津市的堤岸上放眼望去,大面积裸露的沙洲使长江变得很“瘦”,裸露的河床已长出了杂草,江津港的一位老船工说:“已经几十年没见过这种情形了,现在长江较正常水位时减少了近一半。”
虽然干旱早已过去,但当地的村民至今同样饱受干旱之苦。每天天不亮到距家几公里的山下挑水现在是该市双福镇农民的头等大事:“气温虽然慢慢降下来了,可一直没下大雨,到现在连人吃的水都保证不了,哪还有心思搞生产?!”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我市20多个区县至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庆市气象台工作人员分析造成部分地区至今旱情的原因是,“秋老虎”天气进入冬季后,难得的一次降雨量也仅20—30毫米。晴天多、降雨少,形成巨大反差,长江枯水成为必然。另外,今年的特大干旱后,长江上游如金沙江一带的水库蓄水,尤其是二滩电站蓄水以备发电,也是造成目前枯水和旱情的重要原因。
断航危机 枯水严重影响航运
重庆虽然有坐拥两江之便利,然而,从2002年冬季开始,长江和嘉陵江已数次出现罕见枯水现象。江津市气象台工作人员提供的原始数据显示,2002年2月18日上午8时,长江干流宜昌站水位达38"8米,流量为3990立方米/秒,而19日宜昌水位仅38"07米,流量为2900立方米/秒,为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低值、历史第四位。自当年1月31日起,长江上游持续进入零水位(零水位即零度水位对应的上海吴淞海拔高度)以下。受水位影响,长江上游通航条件恶化,仅当年2月27日至3月4日一周内,长江重庆段便连续发生4起船舶搁浅事故。
长航集团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目前,零水位线以下的各个航运段,平均河宽仅为100米,比零水位线以上时减少宽度100米以上,最窄处仅40余米,严重影响了长航客货运输。因为长航大型客货轮平均吃水在2"6米以上,航道中心水深必须在2"8米以上,超过了这个极限,很可能出现触礁、搁浅等事故。
黄金水道 发电无力
长江枯水带来的另一个民生问题是电力不足。据重庆市电力公司调度部门介绍,由于该市发电根本无法满足供电需求,必须依靠外电,如二滩电站的电力支持。而枯水出现将影响二滩电站的发电,使得重庆在向其购电中出现难题。持续枯水,重庆自身发电和向外购电均出现困难,供电形势进一步恶化。
枯水成因 并非生态恶化导致
对长江枯水,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向笔者详细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成因:今年一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分布为南多北少,上游降水中,除金沙江偏多、乌江持平外,岷江、沱江、嘉陵江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分别减少34%、52%、17%。降水减少,直接导致各支流来水减少。进入11月后,支流来水持续消退。同时,葛洲坝水电站出于发电需要,对大坝下泄流量进行了控制,近期下泄流量降至每秒2910立方米,仅比建坝以来的最低值每秒2900立方米略高。
“气候、降水、长江治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造成了今年长江枯水的现状。”长江水利委员会否认了以前不少媒体报道的“长江枯水是生态恶化表现”的说法,他认为,除上述原因外,枯水现象也与近几年国家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等进行综合治理,上游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对雨水形成一定程度的截流有关。
忧患缺位 水资源浪费严重
然而,“天灾”并不能掩盖“人祸”的原因,旱情如此严峻,单从降雨量减少解释不通。有专家认为,上游层层修水库,截水自用;中游缺水就打井,抽地下水;到了下游,径流和地下水都没了,很多水利工程对当地来说是水利工程,对领近的区县来说就可能变成了水害工程。
“水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是造成缺水局面的重要原因。”有专家分析称,两江水枯现象一定程度上与重庆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抽取过多有关,而农业灌溉依然沿用传统方式,耗水量也异常惊人,“一亩水田每天的抽水电费有时竟高达几十元”,重庆市防洪抗旱指挥部的一位官员告诉笔者。
一方面守着两江喊渴,一方面却在白白地浪费水资源,“忧患意识”的缺位是用水危机最大的敌人。
事实上,早在2003年重庆部分区市县出现重度水危机之后,当地政府并没有运用经济杠杆和法规来提醒居民加强节水意识,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耗水大户如洗浴中心、洗车场等仍旧照常营业。城区居民对缺水概念更是一无所知,他们普遍的感觉是用水宽松,还没有体验到过“紧日子”的滋味。
类似的情况在笔者日前采访的不少干旱地区依然普遍存在,一些政府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只是一再强调确保如何开源,如何城市用水以确保生活用水,关于如何节流、如何应对未来的危机,难见只言片语,节水意识、技术和制度的缺位显现无遗。
排洪乏力
重庆害怕暴雨
其实,与干旱并肩而行的,还有不时光临重庆的暴雨,但重庆最怕的就是下暴雨
重庆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现在稍一下大雨就会造成城市大量积水而影响交通,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不透水面积幅度增大,从而导致相同降水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洪水提前、洪峰增大。这一方面造成了排水防洪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使大量的雨水资源流失。
这可以从这个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可以看端倪。
自2003年以来,每年的夏季,重庆都会迎来3至5场特大暴雨,但对连续“喊渴”了多年的重庆城,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暴雨,整个城市似乎有点猝不及防。来自重庆市防洪抗旱指挥部的消息称,世界公认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以下为缺水城市,而重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00立方米,可每年重庆城区却有上亿立方米、价值达4亿元左右可被利用的雨水被白白排走,这还不算通过透水砖渗入的地下水所带来的间接经济生态效益。
“这些降雨对缓解重庆水资源短缺能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些降雨也暴露出重庆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据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最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外延,重庆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很多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现有的排水设施最好也只能抵御五年一遇的洪水。一旦瞬时雨量超过道路排水系统设计能力,就会导致道路排水不畅。此外,道路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排水的压力,使雨水不能直接从地表渗入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从而导致大量积水,造成交通阻塞。
从2003年开始的一场又一场特大暴雨还对重庆市的防洪预案提出了考验。面对突发的汛情,如何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保持通信、交通、供电等方面的畅通,加强市政、水利、气象、公安、房管、园林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仍是一个有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机会来了
如何将雨水留住?
重庆缺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雨水来了,有没有一个办法让城市雨水留下来为城市解“渴”,从而减轻两江取水的负荷呢?
“有,那就是旧城改造中推广北京水科所研究的‘城区雨水资源储存利用项目’,但该项目在重庆一直没有得到推行。”据重庆市防洪抗旱指挥部介绍,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研究的“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项目”,完全可以凭借一些技术手段,把雨水转化为“再生资源。”
“实际上,城市旧城改造中新建小区要上这个项目费用也不是太高,每平方米住房也就多一元多钱左右,一个小区十几万、几十万平方米,对于开发商来说就要多支出几十万元或者上百万元,他们肯定不愿意,因为今后少用水,水费也不是开发商出,他们是不会关心今后少用水还是多用水的。”
“‘城区雨水利用项目’推广不开,关键是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据悉,2004年重庆有关部门曾作出了《关于加强建设用地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规定“建设单位在建设区域内开发利用雨水不计入本单位用水指标,且可自由出售。在规划市区、城镇地区等修建专用雨水储存设施的,可以申请减免防洪费”。但是,由于这个“暂行规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不够‘硬’、提供的优惠政策不够‘甜’,结果导致开发商一算帐发现上交的排洪费远远低于上城区雨水利用项目的费用后,就采取了集体对抗措施。
“实际上,如果适当提高排洪费收费标准,对上‘城区雨水利用项目’的开发商免收排洪费。如果不上‘城区雨水利用项目’所交的排洪费大于上该项目所花的成本,开发商自然就会自愿上这个项目了。”
解决之道 节水型城市是必然
这也执行不了,那样执行起来也有重重困难,那么,面对长江和嘉陵江这两条因长期和大剂量“输血”而变得日益消瘦的河流,重庆到底该做些什么?
节水型城市似乎已成为这个城市的必然发展方向。
目前,重庆市除了正在开展改变“守着两江不怕无水喝”错误观念的活动以外,将来的发展规划中也已决定压缩高耗水业,实施科学的节水管理,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
另一方面,重庆市还在努力“开源”。
重庆市最为惹人关注的一个大动作是制订了一系列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方案,如水资源保护规划、区域间水量分配、用水定额、河流纳污能力等。该规划根据需水预测,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协调上、中、下游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流域和区域之间的用水,制定节约用水的标准和指标,水资源保护方案,以及特殊干旱情况应急对策等。重庆市的城市工业用水定额,部分居民、商业、农业用水定额也将在今年推出,超过定额部分的水,用者需支付高额水费,以经济杠杆调节用水需求。而类似的举措,长江两岸的许多城市也都在陆续制订和推出。
诚如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所言,“什么时候大家都有了‘缺水’的忧患意识,那缺水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链接:
发达国家的城市雨水利用
雨水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简直是一种“天赐"之宝。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收集利用好这些雨水,而不让它白白流走呢?请看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雨水利用之道——
德国: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如位于柏林的一座公寓,在改建、扩建中有效地实现了雨水的最大收集。从屋顶、周围街道、停车场和通道收集的雨水通过独立的雨水管道进入地下贮水池。贮水池容积160立方米,利用雨水每年可节省2430立方米饮用水。
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新建的工业、商业和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日本: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还将蓄洪池的雨水用作为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蓄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于运动。近年来,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楼前屋后。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美国:美国的雨水利用大多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如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的地下回灌系统,10年间(1971年至1980年)的地下水回灌总量为1.338亿立方米,其年回灌量占该市年用水量的20%。芝加哥市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其他很多城市还建立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
美国不但重视工程措施,而且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上世纪70年代就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要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