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较真儿(王玲玲)

(2019-07-23 14:33:59)

笔按: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心理学专业的王玲玲同学的作业。说实话,我是个喜欢“较真儿”的人,搞学术研究,幸在较真儿;而若把较真儿用于工作,常会带来不幸,因为不会有谁较真儿。算了,不多说什么了,一说,又较真儿了。但这话总可以说:新译莎,必较可较之真儿,并一直这样较下去!

较真儿(王玲玲)
                                            (我把梵高这幅画的题目改为《较真儿怎么这么累!》)


较真儿

                                                      王玲玲


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其实是抱着想要涨知识的目的。莎士比亚对我来说,真的只是一个听起来格外熟悉的名字而已,我甚至都记不得自己小时候学过的“一磅肉的故事”这篇课文,就是《威尼斯商人》的其中一幕。在课堂上,这样无知的我可以说无地自容,从小我就对看书不热衷,能让我学得愉悦甚至激动的,往往都是数理化,顺应着自己的情绪,自然离文学越来越远。但神奇的是,这门课程结束之后,最为深刻的进入我脑海的,并不是莎翁的著作名,也不是几篇名作的剧情,甚至不是其作品背后的宗教、社会等等的映衬,而是我从来没想过能在这门课上见到的东西。

    最为触动我的,是老师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关于研究的态度。我遇到过很多研究者,他们每个人都做着最为精细的实验,用着极其复杂的数据分析方法,在那些人的身上,研究是严谨、理性、是“较死理儿”。不得不承认,我从没想过将文学的感性与研究的理性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模样。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

对于那些真正想要研究莎士比亚的人,怎么可以将目光仅仅落在朱译本上呢?为什么那么多年的莎翁研究,大家几乎都不曾跳出中译本的禁锢?每当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的内心几乎可称之为是激动的,因为共鸣,并非因为我们都在研究莎翁而共鸣,而是在具体的研究课题,研究对象,甚至是研究领域之下所存在的那个共同的基础——研究的态度。我喜欢称之为“较真儿”,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一个研究者的毕生理想,就是能够寻找到“真相”。这个真相是否真的存在?即使它存在,它是否真的能够被我们所充分认识?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但在我眼里,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即使对于自己能否揭示“真相”抱着消极的态度(因为我们实在太过渺小),但他依然会朝着一个方向,用他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严谨与理性,一步一步走下去。

“较真儿”这个词,在大部分人眼里都可以算作是个贬义词,可对我而言,它却是特别有趣的。我们“较”的,并不是那个最终的“真相”,而是追求真相的过程。谁也不能断定说我们所发现的结果就是“真相”,但同样,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在用更接近“真相”的方式完成了这个研究。就像研究莎士比亚,将目光不在仅限于中文译本,而是去看其最为接近的原文,也不仅限于他所写下的文字,而是去了解他所处的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环境,等等。这便是老师说的“原味儿莎”吧。其他任何方向的研究,不都如此吗?尽可能抛开研究者本身的主观因素,踏上最为接近“真相”之路。

“较真儿”的另一个特点,也是我在课堂上感受到的,就是活泼,或者说是热情。我无比庆幸这门课是一门公选课,来自各个专业(无论文理)的学生们,都能够感受到同样的东西,即对研究本身的热爱。做研究,不管做实验还是读原著,都是非常疲惫的,在我眼里,消除这种疲惫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过程本身富有意义,而不仅仅是结果。当过程不再只是结果的垫脚石,研究本身就开始为我们带来愉悦,便自然而然有了热爱。而热爱是能够感染的,对于年轻的研究者们来说,如果能够让他们看到,由研究过程本身而不仅仅是结果所带来的热爱,那是最为重要的一课。

以上感想是这门课带给我的意外收获,也是最重要的收获。我原以为我最庆幸的,应该是能够借着这次机会,认识一下最为真实的莎士比亚,感受一下老师这么多年勤苦研究的成果,但并不是;我最庆幸的,是看到了一个研究者在努力接近真相,且乐在其中。很久之后,我或许又会记不起莎翁几部著作的名字,但我一定能够想起那样几个上午,我是如何激动于“较真儿”的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