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何为文明?(傅雨箫郑实)

(2018-08-29 11:38:11)

笔按:女儿从小痴迷BBC拍摄的自然和人文纪录片,是其超级粉丝。但是看到这部新拍摄的《文明》,却觉得失望,在此文中,她对BBC邀请的几位艺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提出了质疑。傅夫人郑实觉得她的文字不够简洁,又进行了修改润色,因此在杂志发表时联合署名。

《文明》:何为文明?(傅雨箫郑实)

 


                       文明何为文明?

 

                                                        

                                                           傅雨箫  郑实

 


系列《文明》Civilisations是英国BBC公司2018出的一套大型人文纪录片BBC201512月宣布启动这个项目,此后拍摄团队用2年时间打造出九集系列节目。影片得到了大部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但也有不同的声音。BBC艺术编辑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在5星的评价标准中只给了该片2星。他认为影片缺乏明确的主线,呈现的内容很多,但只是叠加在一起,没有清晰的结构。

笔者对此有同感。作为BBC节目多年的关注者,我们尤其喜欢其人文类专题纪录片。此次,BBC敢于采用《文明》作为影片的片名,证明这是一个很有雄心的节目,是要在以前诸多文化专题类节目的基础上更上一层,勾勒出一个宏阔的脉络,向我们解释何为文明,它在人类发展中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响时代进程。但很遗憾,影片在阐释这个核心主题时并不具有说服力,在解读具体艺术作品时,也不如很多BBC专题类文化节目明晰透彻。

BBC此次拍摄的《文明》,是作为1969年一部系列片的新版推出的。虽然两个节目的中文译名都是《文明》,但1969年的系列节目的英文原名是“Civilisation”,这次的新版,在原片名后加了一个“s”。旧版讲述的是西方文明,而新版将全世界的多个文明体都纳入了拍摄范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扩充题材,也是为了改变以往将西方文明于首要位置的传统,体现出“所有文明都是平等的”这一观念。

《文明》:何为文明?(傅雨箫郑实)

按照时间顺序,影片分为九集,每集时长1小时。影片在这有限的9小时中从七万七千年的非洲洞穴里带网格印记的石刻讲起,一直到当代艺术,试图将人类创造的所有重要文明囊括其中,还要揭示出它们的特性,甚至彼此的关联和呼应。应当说这是一个有着良好意愿的策划,但实施起来难度巨大。

影片采用的方法是把同一时期的不同文明横向联系起来,找到一个共同主题或关键词作为线索,在各种文化中选择那些适合于这个主题的素材。但这样做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起承转合比较生硬。尤其是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不同文明处于孤立状态,即便可以找到相似性,为了说明这一点就可能要舍弃这一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而是花费很多笔墨去解释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

比如第7集中,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西蒙·沙马(Simon Schama从威尼斯绘画讲起,继而描述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壁画。色彩无疑是威尼斯画派区别于欧洲其他画派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提埃波罗也以明丽的色彩著称。但接下来选择一幅无名氏的作品,证明“色彩”在东方依然是关键词,这种过度就显得比较牵强。

有时,影片所选择进行详细描述的作品显然是从史料价值考虑,而非艺术价值。比如第8集中,历史学家大卫奥拉·索加(David Olusoga)选择德国画家奥托·迪克斯(Otto Dix)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来阐述这场战争。我们知道,在艺术史上,奥托·迪克斯最好的作品是他在“一战”前被誉为“新客观主义”( New Objectivity)的绘画。

观众因此不免感到困惑,影片的主旨是选择有史料价值的遗存来勾画历史发展,为观众呈现广义上的“文明”?还是要呈现狭义上的,即通过文明中最精华的东西,展示人类最杰出的创造力?影片讲述了超过五百件艺术品,选择这些艺术品的标准是什么,又是依照什么逻辑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西蒙·沙马(Simon Schama)是《文明》系列的主要解说人。他在第一集中展示了人类早期的一些原始物从洞穴墙壁上遗留的遗迹到第一个具备写实特点的像,再到中国古代的青铜面具西蒙用大量绚丽、惊艷的形容词描述了这些作品。也许,有些观众会把沙马的解读当作美文来欣赏。而且,节目制作者也努力在拍摄手法上增强可视性,有些段落从画面到音乐都借助了风光片或商业剧情片的手法,这确实会吸引观众。

不过,影片虽然很好看,却没能对“文明”这个主题做出充分阐释。当我们真正想通过影片了解文明,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会发现作为主持节目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三位主讲人在解说中提供的专业知识很有限。

比如介绍三星堆文化时,沙马不断赞叹些“浓眉”和“菱形大眼睛”的面具,猜测大型面具可能是被放在殿内小的可能是被戴在脸上的。作为出场专家,他有责任对观众提供一般人无法获得的信息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抒情和描述。

片中不乏类似的例子。如在第二集中,玛丽·彼尔德(Mary Beard带我们来到纳克索斯岛(Naxos 观看一件工匠们未完成的巨大雕塑她向我们展示了它的脚手臂和头甚至还有胡子。除了猜测它的雕刻过程彼尔德提供的解示,并没有帮助我们了解希腊早期雕刻的特征、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就像她本人提到的,带领摄制组去拍摄这件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她本人的好奇心。

在影片的每一集中,主持人都挑选出他认为能够代表这一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并进行讲解。但撰稿并出镜解说的三位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经常是依据他们的个人趣味。比如在第三集讲述勃吕盖尔的风景画时,沙马将《雪中的猎人》(The Hunters in the Snow)画中一位负薪而行的人物,称为在所有欧洲艺术中最令人难忘的。当然他强调这只是对他来说。在解读“文明”这样一个需要高度概括性的主题中,这种极为个人化的角度无疑是欠缺说服力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堪称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运动之一。在《文明》系列中,文艺复兴只是被简单地提及。唯一提到的大型建筑——圣彼得大教堂也并不算是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代表作,而且还因为后世对原设计的很多改动,被认为是一个不完全成功的建筑案例。在雕塑中,西蒙·沙马选择了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作为代表艺术家。沙马详细讲述了切利尼制作《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头》(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的过程,确实很生动很有故事性。但放在这部大型系列节目中是否恰当?

首先切利尼不能算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雕塑家,他主要是以金器制作闻名。《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头》虽然是件杰出作品,但与多纳泰罗、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相比,重要性是要差一些的。而沙马提到米开朗基罗雕塑方面的成就,只是把他的《大卫》和《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头》简单对照,对多纳泰罗更是只字未提。

文艺复兴的绘画也是人类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沙马同样忽略掉了。原因何在呢?他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文明》:何为文明?(傅雨箫郑实)

西方绘画方面,西蒙·沙马讲到卡拉瓦乔(Caravaggio选择的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罗莱托的圣母》(Madonna di Loreto)。沙马用大量词汇描述了这幅画是多么的惊世骇俗。这确实是卡拉瓦乔绘画的一个特点,但是沙马没有提及卡拉瓦乔在绘画技巧上的创新性。稍微懂点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卡拉瓦乔最具天才的贡献和对后世最重要的影响都是在这方面。

《文明》确实向我们展示了诸多文明和些许重要艺术作品,同时也讲述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但由于比较零散随意,其实只能算是揭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一角。也许多年以后,BBC会重新审视这部系列片的优长和不足,制作一部更为完善、准确并有说服力的作品。


                              【本文部分选载于《外企生活》20188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