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梵高》:被消费的梵高(郑实)

《挚爱梵高》:被消费的梵高
选自2018年3月17日《光影里的梦幻与真实——戛纳电影节密码》新书分享会讲稿
每年有如此之多的电影被拍摄出来,加上以前积累下来的,数目庞大,但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商业片和艺术片。
这个分类大致是依据拍摄者最初的意图,理解起来也很容易:商业片的首要意图是从电影市场上尽可能获得最大回报。艺术片首先追求的是艺术性。这种分法很有道理,但也有问题。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迈克尔·李的《秘密与谎言》以及哈内克的《爱》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他们的作品既具有艺术片的高品质又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借用比利时导演吕克·达内的说法,电影其实应当被分为“精湛的杰作”和“低级的烂作”。

那么如何区分“杰作”和“烂作”,每个观众的标准不同,所以“杰作”和“烂作”才可以同时存在,各有各的生存空间。这也很自然。我对此并不像有些电影人那么愤慨。多样性本来就是世界的本质,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要求每个人的智商和欣赏水平整齐划一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我觉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影片就可以了。当然要尽可能找质量高一些的。最理想的状况是:我们看电影的品味越来越高,通过不断观看,能分辨哪些影片的导演脑子里是有真东西的,其作品确实值得看;哪些是靠忽悠的,看完这样的电影只会后悔浪费了时间。
上面说到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是拍摄者的意图不同。那么从观众的角度看,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我想以最近大家都在关注的热门影片《挚爱梵高》作为例子,来分析一下。

我们都知道荷兰画家梵高在生前基本上一幅画也没卖出去,没有人认可他的艺术成就。但是在去世后他的作品受到热捧,画作成交价逐年上升,一幅画的估价达几亿美元。而且在艺术史上,梵高也被定位为后期印象派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之一。这样巨大的反差自然会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大家当然都想了解梵高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画为什么当年无人问津,现在却价值连城。
拍摄一部梵高的传记片来讲述这样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必然会引起特别广泛的关注。因为是艺术家传记,这个电影里面就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一个人的梵高,另一个是他的艺术。按理说,观众看完电影应该对这两方面都有更多的了解。
《挚爱梵高》在这两方面是如何表现的呢?不知在座有多少人看过这部影片,我先大致介绍一下剧情。影片开始时,梵·高已经去世一年,相传是自杀的。他原来在法国南部阿尔停留时留下一封给弟弟提奥的信。当地的邮递员儒朗先生(Roulin)曾经和梵高关系很好,他便让儿子阿尔芒(Armand)把信送去。阿尔芒起先不愿意,因为他对梵高没兴趣,但是最后被他父亲说服了。阿尔芒去了巴黎,又到梵·高最后居住的小镇奥维(Auvers-sur-Oise),住进梵高去世时居住的旅店。他走访了小镇上的各种人,了解了梵高去世前的一些经历。最后把信交给了梵高生前的医生加歇,加歇医生答应把信转给提奥的遗孀。
首先关于梵高这个人,阿尔芒出发前听说他很古怪,比如他邀请画家高更和他一起居住、作画。但是两个人反目为仇,高更离去,梵·高割下半个耳朵。梵高在阿尔作画时,当地的小孩向他扔石头、驱赶他。镇上大部分人签名了一份文件要求梵·高离开。这些都是事实,任何一本关于梵高的书里都可以找到。而且一般书里还会对梵·高和高更失和做一些分析和猜测。但是影片只用几个画面告诉观众这些事,没有解释为什么。为什么他要割耳,为什么当地小孩不喜欢他,不让他安心作画,为什么他显得古怪?就是说,影片在这一部分虽然讲述了一些事实,没有进一步让观众了解梵高的性格、处境,更没有涉及他的艺术。
阿尔芒到奥维之后,他遇到了旅馆店主的女儿、加歇医生的女儿、河边出租船只的人、当地的住户。通过交谈,他发现这些人对梵·高很有好感、很尊重梵高,他们对梵·高没有什么负面评价。唯一有负面评价的是加歇医生的女管家,她不喜欢梵高因为他的目光让她感到不舒服。但也仅此而已。依据她们自己在影片中的叙述,店主的女儿、加歇医生的女儿都对梵高非常友善,觉得他身上有艺术家与众不同的气质,而且很理解他对作画的狂热。加歇医生的女儿甚至认为梵高是个绘画天才。她终生未嫁,经常给梵高的墓献花。
所以电影给我们呈现的梵高最后的生活状态基本上是处于友好的环境,而且周围人已经把他当作一个好的艺术家,虽然还不是伟大的艺术家。这是在梵高仅仅去世一年时。
回过头想影片前面讲述梵高在阿尔的经历:在那里他明显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梵高在阿尔和高更反目是1888年,他到达奥维是1890年。仅仅两年,同样是法国的小镇,人们对梵高的态度为何这么不同?是梵高在这两年中性格和处事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由于梵高的书信和有自传性的绘画作品存世,可以很明确的说,没有,梵高在这两年中没有很大变化。一直困扰他的精神性病状没有因为这两年的治疗得到缓解。
所以,如果梵·高在阿尔的描述是真实的,那么在奥维他受到的友好对待就不是真实的。十九世纪末,一个法国北部偏僻小镇,普通人对一个不干活不挣钱,而是天天跑到田野里画画的人,是怎样的态度呢?很可能和阿尔那些小孩一样是排斥的。我们都知道半大的小孩一般欺负的都是边缘人,他们绝对不会对镇长、镇上有地位的医生、律师扔石头,但是对一个成年人社会中不受欢迎的人,孩子却本能地就能分辨,他们知道以这样的人取乐是不会受到大人干涉的。
梵高的传记中也提到,他在奥维并不像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备受关心。而是相反。除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周围人不同之外,还有他自身的原因。梵高作为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相处的。他早年在荷兰比利时,后来到法国经常碰壁,并非因为人们排斥他的绘画,而是他性格中的问题。加上精神性疾病会促使他做出一些令人惊异的举动,一般人更是难以接受。普通人当然也根本不会注意到他在绘画上的努力。而且他也没有什么个人魅力,就是一个贫困的、需要弟弟救济的人,怎么会像影片中那样受到关注、关心、关爱。所以梵高的经历不是大家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天才受到排挤的故事。作为人的层面上,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待人处事不成熟很执拗,行为古怪,不招人喜欢。
影片为什么要把梵·高塑造成一个令人怜惜的好人呢?这就是商业片的特性。它让观众看大家想看到的。这么多传记材料,我不相信这部影片的编导对它们一无所知。而且只要关注梵高,去想一想,就会知道梵·高不是他们自己编出来的这样。这部影片的编导这样做当然是有理由的。
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就在这里。商业片的目的是吸引人去看,就要适应观众对影片的期望。如果只是拍一个性格有问题的画家,待人接物不讨人喜欢,有多少人会去花钱看呢?
现在的影片则是一个让梵高成为挚爱的故事:阿尔芒本来是个在街头无所事事、没有生活目标的年轻人,他对艺术没有任何兴趣、对梵高这样被人驱赶的边缘人也不感兴趣,却从法国南部跑到北边小镇,自费住在这里,只为了送一封梵高去世前的信,最后他被人们的叙述感动不已,觉得这是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这确实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查查网上有多少观众写下自己的感动。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影片是成功的。
再说第二个层面,关于梵·高的艺术,因为这是艺术家传记,不可能回避这方面。前面说了,阿尔芒并没有因为这次梵高之旅对他的艺术更了解。影片中将梵高看作天才的是医生加歇的女儿。现实中,她说的一句话被留存下来:“梵高粗野的作画方式让我感到害怕。”如果她有能力鉴别艺术品,认为梵高的作品是杰作,这位女士至少会对家中保存的梵高作品有正面的表述、呼吁甚至评介吧?基本上没有。所以我们看完这部影片,如果原来对梵高的绘画到底有什么价值并不清楚,看完之后会发现,除了虚构的加歇女儿的称赞外,影片的内容很少涉及这个层面。
那个时代像酒店老板女儿这样的普通人,到底如何看待一个只会绘画的人、如何对待梵高的精神疾病、梵高住在旅馆里的起居状况,以及他的精神世界,或者对他最后这批绘画艺术上的价值,这些其实对了解梵高和那个时代更为重要。但是影片中没有提及。为什么?因为这是商业片,要吸引最大多数的观众去看。如果梵高的作品不是拍卖出巨额,真正关心梵高艺术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如果只吸引这些人,这个商业片肯定是失败的。
最后一点,商业宣传一定要有吸引人眼球的东西。这部影片是用绘画的方式制作的,说是百位艺术家花费前后七年时间创作出来的。这个口径有点“苦行戏”的味道。这么多艺术家出于对梵高的热爱辛勤工作,其成果一定值得看。
宣传还说,这些艺术家使用了梵高的绘画方式(如下图)。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很多背景都使用了梵高的绘画原作,比如阿尔的咖啡馆、奥维的麦田等。然后影片把这些艺术家重新绘画的人物贴在这些背景上。这些人物,梵高都曾经绘制过。我们比较一下,梵高的原画和影片中重新绘制的:首先是梵高本人,我们看海报上的梵高和他本人的自画像,很明显,影片虽然用的是同样的笔触来画,但美化了梵·高的相貌。梵高本人很瘦,五官也不精致。
再看其他人物,对比一下梵高为他们画的肖像和影片中出现的。这些在影片最后其实是出现了。这是阿尔芒【下图1、2】;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利特【下图3、4】。
不用我说大家就能看出哪个是梵高原画,哪幅是影片中对梵·高一往情深的女子,有点像迪士尼动画片里的公主。据说玛格利特当年对梵高把自己画成这样很不高兴。我觉得普通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梵高的审美观显然不是一般人都能接受和理解的。所以我也不用解释,为什么影片要把梵·高笔下的人物按照演员们的相貌重新画一遍。
影片改变了梵高的审美方式,观众看完影片当然不会因此对梵高的艺术更加了解。有一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这种现象,叫“被消费”。梵高被这部商业影片用来赚钱。当然这其实也无可厚非。
但是有一点,宣传中强调参与制作的都是艺术家。我们当然也不排除这些艺术家里有的人也不喜欢梵高的美学倾向。不过,既然是艺术家,起码应该具有比普通人高的艺术素养。我们看他们用了梵高的风景画作为背景,然后把他们画的相貌甜美的人贴在背景上。我不知道梵高见了会怎么想,起码我是不太舒服。比如用梵高著名的麦田。梵高用粗大的笔触表现麦浪的质感,画本身是有构图,有比例,有要表达的情绪。但是影片模仿了梵高的笔触,然后就把梵高绝对不会这样画出来的人物——漂亮的玛格利特放上。
【以上两图】这其实是很不和谐的,违背艺术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观看这部影片没有增加对梵·高和他的绘画的了解。观众看到的是被虚构出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真实的梵高的世界并不一致。绝大多数商业片都是如此。通过虚构和假想来适应观众的情感需求,但无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生存。
所以商业片作为娱乐品,具有特别广泛的需求。娱乐当然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有娱乐。如果我们想在电影中看到真实的人生、把电影作为艺术来欣赏,就要看艺术片。
如果要认真拍摄一部梵高为主题的艺术片,必然要去揭示他作为一个窘困的个体和外在世界的矛盾。我们所有人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生物在世界上存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梵高身上有特殊性,也有共性。所以表现梵·高的生存也是在表现人的存在。而这,在我看来就是艺术片的价值:表现人的真实存在。
梵高的艺术品价值上亿美元,在博物馆里他的画作前总是围了好几层的观众,很多人都会和他的自画像合影。但是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作画?为什么和其他人的画这么不一样?他的画到底表达了什么、到底好在哪里?如果有人能用影像的方式来向大家解释清楚,当然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