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德国的怕和爱

(2016-12-17 16:56:05)

笔按:今天下午,俺妻子、作家(俗称作家老婆)郑实参加了“2016留德校友圣诞聚会活动”,并做了15分钟题为“我的德国的怕和爱”的演讲。贴于拙博,与友分享。

  

                        我对德国的怕和爱

 演讲人:郑实

今天我讲演的题目是《我对德国的怕和爱》,不知道这个说法会引起在座各位多少共鸣。估计至少会有一些吧。民间有一个说法:法国人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别人要求严;意大利人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别人要求也不严;德国人对自己要求严,对别人要求也严。这就是我们对德国既怕又爱的原因。德国人希望成为楷模,他们在哲学、音乐和某些技术领域上达到的成就的确难以超越。但是作为肉体凡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得天衣无缝,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

我现在站在这里心里就非常紧张,因为要讲的是德国,如果是讲意大利或西班牙,我的状态肯定就会放松很多,我会像以意大利人一样做夸张的手势,或者开意大利人的玩笑。但是在这里,我就不太敢。当然主要是因为想到德国,我不自觉地变得一本正经,就不知道有什么值得开玩笑的话题了。

我也很奇怪,这种紧张从何而来,是德国给我的印象,还是我对德国的误解造成的。

上个月我受邀在广州举办我的作品的分享会。这本书是写柏林的。既然是和德国文化有关的,我的一个朋友就劝说我去找广州的德国总领事馆。她告诉了我联系方式,于是我就给负责文化事务的副总领事写了邮件,问他是否可以参与主办关于柏林的分享活动。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是和其他国家的官员联系我会轻松一些。但是和德国人打交道我就很谨慎,发出的邮件是用英文写的,我还特意让老公给我校订了一下。可以说从一开始,我就不那么自信。

对方很快回信说,很喜欢这本书,愿意共同主办,给予必要的支持。我心里还是打鼓,因为是全中文的活动,怕副总领事先生到场参加却无法听懂而感到尴尬,但是我和主持人的英语没有那么好,无法把讨论时很细节的东西翻译出来。领馆的工作人员,是一位中国女士,告诉我说副总领事人很随和,不会计较。果然如此,真的见到他本人,我就一下子放下心来。真是一个很友好很亲切而且很普通的人。

不知在座的是不是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当我们提到一个宏大宽泛的概念:德国、德国文化、德国官员、德国机构等等时,会感到压力,好像是在和一种组织严密、滴水不漏、极其较真、很难对付的庞然大物打交道,但是具体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时,就很难把这种硬邦邦的概念和眼前有七情六欲的人联系到一起。我所交往的德国人都很好,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特别幸运,没有遇到特别轴、特别严厉、不通情理的德国人。

但我还是怕德国,即便是普通德国人。大家都知道德国人酷爱涂鸦,只要是能喷上彩漆的地方,不管是墙面、汽车、地铁,到处都有特狰狞的涂鸦,看上去要把满腔的愤怒都喷上去。在其他国家旅馆房间的墙上挂的都是很恬静很漂亮的画,但在德国会挂上吓死人的画。那种没有美感,简直是恐怖的、或者血糊糊的画面让我特别不想去看,但是又忍不住会多看几眼,体验着一种被震颤的感觉。 好像一个很深的黑洞,我不想探身去看,但又忍不住好奇心。与之相反,其他国家挂的那种商业色彩很浓的,有心灵鸡汤意味的装饰画,我倒不会很有兴趣去看。

这种表现主义的恐怖是不是蕴含着一种真实: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不会有意去夸大魔鬼的存在,无论是血腥的历史还是自己身上的恶,生活在和平幸福中的人们都有意忽视它的存在,或敬而远之。但是德国人似乎相反,好像要把魔鬼看成邻居,即便是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避讳它的存在,甚至承认它就住在人的内心里。这是我的一种解读,并不一定正确,只是感觉而已。

今年我和家人去西班牙,我女儿指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说:你们看,没有一个鼻子或眼角上插金属环的,也没有男人植一大堆头发,然后染成五颜六色的。可是在德国城市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啊!奇怪的是,西班牙的社会秩序反而不如德国好。虽然德国年轻人把自己搞得那么另类,好像愤世嫉俗,好像是对社会主流的控诉,但是却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上班下班,甘心成为好公民。这是不是很矛盾?

所以想到德国的这些矛盾,心里就发毛,觉得很难真正了解德国人。当然德国人自己对自己也很纳闷,所以才有很多人、很多书在探讨德国人的民族性,甚至承认自己不喜欢德国同胞,最知名的两个人是:歌德和叔本华。这两位被看做德国文学和哲学的精华人物,都说了很多德国人的不好。但是德国人还是把他们举起来当成德国的象征。

大家可能听出来了,我今天是在绕着圈子夸德国。一个民族能容忍自己同胞指责自己是要有胸襟的。

最后我要说对德国的爱,前面十分钟,我都在说怕,说了很多例子。但是关于爱的例子我只说一个,不过这一个足以说明爱是什么,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感情。我在为《柏林》这本书找资料时,看到了一些照片,是柏林墙倒塌后,柏林人涌向查理检查站、涌向勃兰登堡门去庆祝。一些年轻人爬上墙头又喊又跳,并帮助后面的人爬上去。原本陌生的人们手拉手站在墙上。一排年轻的士兵站在墙下,他们本来是这座墙的守卫者,为此可能要开枪。但是现在他们的表情很轻松,还裂开嘴笑着。我仔细看照片上的脸。如果我们想知道什么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想知道不爱笑的德国人如何表达欢乐,就看看这些照片。我当时的反应是:一股热流涌上眼睛,是很涨有点疼的那种感觉,然后眼前一片模糊……我不知道,已经过去20多年了,这些站在广场和墙头的人们如今生活得如何,是不是像我一样每天面对琐事,变得平庸懒散,但是我相信他们都会记得那个时刻,那个激情澎湃的时刻。我希望他们正在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这就是我对德国的爱吧。

 今天还是一位德国伟人的生日,贝多芬,我在此向他,向伟大的德国音乐,献上我诚挚的爱!

最后做一句广告,大陆出版史上第一本用40万字讲述一个德国城市的书就是我的这本《柏林》。像我上面说到的,其实这本书隐含的一个感情线索就是对德国的怕和爱。因为是讲和德国有关的事情,我看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德国的书,毫不夸张地说,看了有一百本,恨不能每写出一句话都要找到出处,然后反复斟酌,唯恐被读者挑出问题,因为我觉得对德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都会受德国人影响,一定都是特别挑剔的读者。今天在座的都是有德国情结的专业人士,我很期望有哪位超级德国通、德国迷,能在我的书中指出硬伤。因为我正打算写一本回顾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书,还计划未来写一本关于德国的书,特别期望遇到高人指点!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