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有许多博物馆都挂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事实上,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无处不在,看似随意,却做得很有系统,而且很精细。只举一个例子。
去夏威夷参观珍珠港博物馆的人很多,参观者按顺序排队进入,提前领票按票上预约好的时间,排队进入放映厅,观看30分钟的“珍珠港事件”的历史纪录片。注意啊,人家没有耗巨资做成声光电的制作,而仅仅是历史影像素材的剪辑,却仿佛具有了历史的生命感。里面的亚利桑那号纪念堂,是座白色建筑,它的下面就是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本飞机炸沉的亚利桑那号巡洋舰,当时,舰上的1177名水兵葬身海底。美国人在战胜日本之后,修建了这样的纪念堂来纪念这些牺牲的水兵和这场战争。这座白色的纪念堂是按照美国海军水兵帽的形状设计的,与水下的亚利桑那号正好叠成一个十字架。这个创意太绝妙了,朴素之极,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只是把1177名死难者的名字刻在纪念堂一侧的墙壁上。中间是向下开的小“天井”,透过它依稀可见军舰的残骸。据介绍,为永远纪念这1177名水兵,政府并没有把水兵的尸体打捞上来,而是把这艘军舰全部焊死,让它成为了一个永久的水下棺材,上面是一个洁白的纪念堂,跟军舰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十字架。而从白色纪念堂窗口的另一侧遥望,不远处就是那艘象征胜利的密苏里号巡洋舰。1945年9月2号,美军就是在这艘停泊于东京湾的军舰上接受了日本的投降协定,这也是历史的见证!
这个纪念堂的设计,简单明了,肃穆庄严,对历史的凭吊,对和平、胜利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纪念堂就完成了。
具有同样设计理念的,还有位于华盛顿纪念碑与林肯纪念堂之间的越战纪念园、韩战纪念园。越战纪念园远远望去就是一块巨大的草坪,走近后,发现似乎是在草坪的覆盖下向两侧延伸出一个大V字型,原来这就是纪念碑,看似一点儿也不巍峨、挺拔、壮观,好像是玻璃钢材料制成的,它是刻意要以这种素朴的方式象征那些越战中的死难者,纪念碑上刻满了死难者的名字。我们随着参观凭吊的人流,顺着狭长的甬道,缓慢地往前走,见有死难者的家属把死去的亲人的照片摆放在名字的下方。这些失去了生命的名字,却在无声的历史中,与自己的亲人默默地对语。(前不久见报载杨牧之文,专门写谈了这一越战纪念碑的由来。)
韩战纪念园,在一处好似丛林地带的草坪上,雕塑了几尊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正在穿行的雕像,旁边上一长型纪念墙,也好像是玻璃钢材料做的,浅浮雕似地呈现出一个有一个活生生的美军官兵的面影。他们仿佛活着,但他们已经死去。这两处纪念园给我的感觉,就好像一下子让你胸中溢满了想说的话,却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面对历史,无言以对。
由此我想起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广场上的主雕塑,若单从设计立意上来说,其设计理念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只是还缺点儿艺术的灵性。
总之,博物馆事业是项伟大的事业,要求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和公益精神。美国的博物馆都有建馆宗旨,有的很长,有的很短,但基本都包含教育这一项内容,比如大都会博物馆的宗旨是“收藏、保存、研究、展示共同代表人类最广泛及最高水平成就的艺术品,鼓励人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并在各方面以最高的专业标准服务于公众”。显而易见,它的博物馆文化全包含其中了。拥有十几家博物馆的史密森尼博物院的宗旨是:增加和传播知识。言简意赅!
博物馆在美国甚至被誉为社会的“道德储存库”。简单一句话,我从美国的博物馆文化中所感受的,除了它的教育功能和“为公众服务”的公益精神,更多的是它所彰显出的美国人的公共道德。在这方面,我们相距还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