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结果又如何?

标签:
辛弃疾陆游苏轼豪放派众里寻他千百度 |
分类: 读书频道 |

辛弃疾绝对是帅哥一枚,有颜有体有气场。跟黄晓明差不多同一片水土养出来的人,海拔超过一米八,高大健壮,练剑习武,舞文弄墨,是书生与百夫长的完美结合。
可惜,这样的帅哥还没上缴国家,只能流落民间,忍受外人统治的屈辱和痛苦——靖康之变后,北方落入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不得不在敌战区任职,身在曹营心在汉。祖父给他取名“辛弃疾”,应该有致敬西汉民族英雄“霍去病”的意思。
多亏有祖父进行国情家史教育,让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誓要抗金杀贼,报效国家。所以,当你还是个私生饭疯狂追求鲜花鲜肉流量明星的时候,辛弃疾却把曹操、刘备、孙权当精神偶像: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那个时候,辛弃疾才十六岁,和他的死党党怀英共同师从刘瞻,并称“辛党”。一般的三好学生,却人各有志。党同学是“学而优则仕”,想为官治国。而辛同学呢?老师认为他很有可能是苏轼第二,但是在国仇家恨面前,他更想投笔从戎,领军救国。
这不,为了高考志愿,两人争执不下,又干起来了,22岁的党同学竟被16岁的辛同学干翻在地。辛弃疾骂他软骨头,党怀英反唇相讥:“你以为你是岳飞啊?”
一说到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两人不禁抱头痛哭。岳飞抗金北伐直捣黄龙,眼看成功在即,硬是被宋高宗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回去,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死于奸臣秦桧之手。如果辛弃疾投奔了南宋,那不就是投奔了宋高宗和秦桧吗?
因此,对于现在的很多青少年来说,他们只是《丑奴儿》的上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可是对于那时少年老成的辛弃疾而言,则是这首词的下阕: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只能把书本放一边,把学业放一旁,还参加什么高考啊,直接参军得了。于是,在21岁的锦瑟年华,辛弃疾就聚集了两千人的兵马,投奔由老乡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相当于文书,管帅印。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因受不了行军打仗的苦,竟偷走了帅印,欲去金营里邀功。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辛弃疾当场立下了军令状,当晚就追上义端,手起刀落,将义端斩于马下,拿回帅印。从此令耿京刮目相看,两人结成兄弟。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就在胜利回师的途中,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听说后,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立即率领五十人的兵力冲进五万人的敌营中,活捉了张安国,带回建康交南宋朝廷处置。
那一年,辛弃疾才二十三岁。
历史上,所谓的“爱国诗人”多了去了,大部分只会纸上谈兵,“笔下虽有千言,心中实无一策。”只有辛弃疾,能文能武,有实战经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说到文,辛弃疾更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人称“词中之龙”。作为豪放派的掌门人,他与苏轼合称为“苏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东坡词旷,稼轩词豪”,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实在太长了,又容易掉书袋,咱看不懂没关系,只要记名句就行。
鉴于辛弃疾在起义军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勇敢和果断,名重一时,南归朝廷后,便被宋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管案件文书),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尴尬的是,由于他“归正人”的特殊身份,一个敌战区投奔来的人,还有待验证,再加上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拉锯较量,使得辛弃疾一直得不到重视,被调来派去,大材小用。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没见着汗血宝马在拉盐吗?这么不识货,还招揽什么天下才俊啊!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被调到江西南昌任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山高皇帝远,从此开始了中年大叔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不幸中的万幸,同样是怀才不遇,别人穷困潦倒,辛弃疾则生财有道——不管有道没道,是不是假公济私,反正在革命过程中,他是颇有资本积蓄。
有钱有闲,便搞起了副业,开发房地产。辛弃疾在上饶买了块地,兴建园林式新居别墅“带湖庄园”。庄园有一百多个房间,足以安置他那六个侍妾十多个孩子——大概没仗可打,他只能在家修养生息。
辛弃疾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立下家教:“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又把庄园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后来又以战略发展眼光,开发了瓢泉庄园。果然,两年后,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就举家迁移到瓢泉庄园,游山逛水,饮酒赋诗,如闲云野鹤一般。
他终于有时间搞创作了,创建公众号“稼轩长短句”,诗词日更,天天爆款,关注的粉丝数量几何级增长,又是刷屏,又是转发的,好不热闹。
有时,他会晒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老大当然干体力重活,老二也跟着干力所能及的活,最小的不能啥也不干哪,便装模作样拿了件轻巧的活,趴在溪边剥莲子——也不知道是剥的多还是吃的多,调皮!
有时,他会背对大山拿起VIVO超广角自拍,秒变萌叔: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还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起来,就有点飘了,狂拽酷炫霸: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当然,可爱起来,辛大叔也会唱着周杰伦的歌,从《稻香》唱到《星晴》,“手牵着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然后和诗一首: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偶尔,他还会爆料一下爱情,在朋友圈炸开了,人人收藏,当作恋爱的锦囊秘笈。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女子一定很特别吧?是浓装艳抹中的一股清流。要不然,你怎么可能在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像巴黎时装周的模特似的,还梳着夸张的发饰的美女中,一眼认准她,并且找到她?
很多年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其实,辛弃疾一直没有达到事业的第三境界。他还在苦苦追寻,可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都说湖光山色最消磨人的意志,江南风光的温柔乡最令人沉醉不醒,就像唐诗人韦庄所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所幸辛弃疾并未消沉,诗词歌赋之余,他还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论文。“男儿西北有神州”,他随时准备北伐抗金。
1187年,宋高宗终于驾崩了,让许多爱国志士普大喜奔,看到了北伐的希望。尤其是辛弃疾的好基友陈亮,立刻从浙江永康动身,日夜兼程。过桥时坐骑不走了,等不及的陈亮“驾驾驾”不动,便抽出刀来,砍下马头,自己过桥去了,把桥另一头相候的辛弃疾看得目瞪口呆。
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一边畅谈人生壮志,一边商讨统一大计,爱国之情在心中汹涌澎湃。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亮回去后,两人还不断书信回忆,辛弃疾更是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写下豪言壮语,男儿力max,英雄气冲天,燃情值爆表: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那是一个爱国诗人最后的倔强啊!此后,辛弃疾虽然有过几次出山为官,也得到主张北伐派的任用,但都没有实际动作。这令渐渐老去的辛弃疾非常失望,倍感报国无门。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跟辛弃疾同病相怜,英雄相惜。那就是陆游!他也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1203年,在浙江绍兴山阴一所破旧的草堂边,63岁的辛弃疾终于和78岁的陆游相遇了,并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
辛弃疾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陆游答:“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洲。”
青山遮不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风生水起,人剑合一。练到最后一招,是绝招,他高呼三声“杀贼!杀贼!杀贼!”然后倒地,吐血身亡。
陆游是从今日头条推送过来的新闻中得知辛弃疾死讯的,不禁老泪纵横,立刻在个人微博上发文《示儿》。那是他最后一次更博。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