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独步无尘
独步无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078
  • 关注人气:3,8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要不要读董桥,到底听谁的】

(2018-05-20 09:44:12)
标签:

董桥

冯唐

金庸

张国荣

小资必读的作家

分类: 读书频道

         【我们要不要读董桥,到底听谁的】
       自古文人相轻,或者相惜,还真让我们这些门外汉看不懂。比如对董桥,业界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令我们这些读书少见识短的人不知所措,要不要读董桥,到底该听谁说的。

       1989年4月内地的《读书》杂志,就刊登了一篇后来流传甚广的评论《你一定要看董桥》,系由香港知名报人柳苏(笔名)写的,洋洋洒洒,长篇推荐。那会儿我们还在读中学,除了语文教科书,哪有其他文学读物?我们所知道的港台文学,不过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董桥的散文?不认识。

       不过,就像柳苏大力推荐的董桥散文名篇《中年是下午茶》,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多年以后,还把我惊艳得眼镜都快掉了,但觉满天金星,灼灼其华。董桥只用了简短的篇幅,雅俗共赏,就把人生的某个阶段从表象到本质说得透里透,看完顿觉秋风起兮,落木萧萧。在我看来,中年是下午茶,一杯上午就沏好,中午忘了喝,一直放到下午的茶——凉了。

       据说,董桥后来十分怕人提起他当年那杯“中年下午茶”。年轻时写的文字,天生艳丽,稍微恣意,就流于妩媚。在年老渐淡的董桥看来,他这篇文章全仗着小聪明,提起笔一溜烟便写出来,写的人沾沾自喜,读的人赏心悦目,未免太顺太油了。

       总之,经过柳苏的推荐,反响热烈,此前在香港没销量只敢在台湾卖的董桥散文,立刻红遍两岸三地。此后二十余年,董桥的各类作品在内地出版了几十种,琳琅满目,乱花渐欲迷人眼。读董桥,已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标签。

       现在,我想读董桥,都不知道该从哪本下手了。机智如我,当即先在网络上免费阅读,肯定有精选。果然,几十篇下来,发现董桥的散文真是多体散文啊,什么都能写,除了作为《明报月刊》主编的“编者的话”,还可以用短篇武侠小说的形式来写散文,甚至连学术性的文章也可以当散文,比如《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关键是,这些“马列”文章还不枯燥。

       有人说,董桥的文字是于传统的中文书写中另辟蹊径:一半是从明清小品里继承的灵动趣味,另一半则是从英文随笔里偷来的琐碎渊博——何止是掉书袋,通篇尽是书袋。我一半认同,一半反对,掉书袋也得有书袋呀!读董桥的散文,没有一点文学艺术知识储备,估计会如坠迷雾,不知其所云。如果你不懂莎士比亚、狄更斯、艾略特、劳伦斯、伍尔芙、梵高、罗素、曹雪芹、沈三白、林琴南、董其昌、唐伯虎等人,你就看不懂《星期天不按钮》中科技给现代文明带来的变化,get不到那里面具有典型个人特征的幽默梗,笑不出声来。

       所以柳苏的推荐理由是:你一定要看董桥!用香港人的习惯语言,他的散文真是“一流”,不仅在香港,在台湾,也在中国。董桥的散文不仅证明香港有文学,有精致的文学,香港文学不乏上乘之作,不全是“块块框框”的杂文、散文。他使人想起余光中、陈之藩……他们大约只能算半香港或几分之几的香港吧。董桥可以说就是香港。

       二十年后,咱们内地的才子冯唐对董桥就看不惯了——反正在他看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别人的文章都是葡萄,而他就是那只狐狸,酸!于是他在自己的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中写了一篇《我们一定不要多读董桥》。

       不好意思,先纠正一下。冯唐看的大概不是柳苏的原文,题目略有出入,而且作者的名字都弄反了,写成“苏柳”,一激动就容易笔误,要不然就是编辑的疏忽。

       冯唐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在香港这个钱堆起来的沙漠,哪能长出像样的文字,哪有什么文化啊,连金庸都没文化。难为他还对李碧华略有几分欣赏,把她当作异数存在,要不然就将香港作家一笔勾销了。

       具体到董桥,冯唐嫌人家的文字甜腻:吃一牙,有滋味;吃几坨,倒胃口,坏牙齿。比如“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还有写张国荣:“古典的五官配上玲珑的忧郁,造就的是庸碌红尘中久违的精致:柔美的围巾裹着微烧的娇宠,矜贵的酒杯摇落千载的幽怨;暮色里,晚春的落花凝成一出无声无色的默片,没有剧本,不必排练,只凭一个飞姿,整座抱恙的悉城顿时激起一串凄美的惊梦......”

       在冯唐看来,这些华丽丽的文字,是东北糙汉在《希望》、《女友》之类的杂志上写的。言下之意,矫情!肉麻!

       是啊,在冯唐批判性的眼中,除了练成文学葵花宝典的司马迁,哪有什么作家?王小波就是死人,王朔是昨日黄花,就连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只能读前四十回。人家就是这样狂拽酷炫霸,宣称不是千字两千块的文章一律不写——允许我偷笑一下,人家亦舒、三毛的文字,N年前就五块钱一个字;而著名编剧六六的稿酬,网传都25块一个字啦!

       那么,对于柳苏与冯唐关于到底要不要读董桥之争,听听董桥本人是怎么回应的?

       董桥似乎也不领柳苏的情:“当年罗孚(柳苏本名)那句话害死我了,那么说肯定要招来反感的。”而对于冯唐的刻薄,董桥则表现出绅士风度:“我个人受英国传统的影响大一些,为文做事,喜欢留三分余地。中国人叫厚道,西方人则叫讲究礼貌。所以我不习惯用这样的笔调讲一个人。”

       难为冯唐还瞎说了一句实话:如果评小资必读的作家,董桥必列其中。比如“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直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文字和古意,是董桥的两点好处。   

       哎呀,我到底要买董桥的哪本书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