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说春天不是读书天,但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朋友圈中还是会有人发出缴约,邀请你加入某个读书计划,完成一年读多少本书的任务。我就奇了怪了,读书是论数量的么?那一本《红楼梦》与一本琼瑶小说能否等量齐观?为数量而读书,囫囵吞枣,吃下多少本书,拉出来的还是废纸,不可能是墨水。
无独有偶,最近某款“专属致敬成功”的手机,也打着领读者计划的公益广告,请出多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作为总裁读书会的领读者,为推动全民阅读而发声。以总裁召(号)集(令)全员阅读,我对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效果表示怀疑——您总不能把阅读设定为员工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的“学习与成长”指标吧?
我的前东家也算得上是位总裁读书会的领读者,曾特批我一个无需事先审批的资金资源,命我建立公司图书馆,用他的话说,“我多卖一套房子,你能买多少书啊?”所以,我直接跟当地最大的民营书店光合作用书房合作,他们把整个书目发给我,随我挑选,而且以后书店进什么新书,我们同步购买。可是就这样颇具规模的员工身边的图书馆,免费阅读,也没建立起“学习型”组织,推动全员阅读——倒是方便了我自己。
阅读完全是个人爱好与习惯,除非为考试而不得不读书,否则,喜欢阅读的人总能找到书读,不喜欢阅读的人给他书都手倦。读大学时,为了完成文学课外作业,在图书馆专门啃那些所谓的名著,基本都是厚重的大部头,啃得两眼昏花牙齿都快掉光了,味同嚼蜡,即使饱读诗书,也是消失不良。如今,书于我,阅读就是悦读,纯粹是娱乐,才能做到如毛姆所说“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像《百年孤独》这样高深的书,咱还是不碰为妙,读起来如同长途跋涉,前后脱节。同样的马尔克斯,不如读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有头绪,还能附赠一份感动。而张嘉佳之流的鸡汤故事,不是咱的菜,闻之反胃。可是遇到妙趣横生、色香味俱全的文字,我会像香菱般一边把它当橄榄含在嘴里,一边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贪得无厌。像张爱玲、严歌苓、三毛、亦舒、李碧华、三岛由纪夫、毛姆等人的作品,我可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而是要啃全集,并且牛吃草似的反刍。因此我永远不会出现阅读空窗期,要随便找一本书来垫补——我对这些全集一往情深,读它千遍也不厌倦,任何时候读它的感觉还是像春天,赏心悦目。
就像这本用黄色橡皮条扎着、如硬皮私人日记本一样的小书册“独立日”,序言旗帜鲜明地标明“读书,只为取悦自己”。最重要的是,因由阅读学会与自己相处。
“独立日”是全国首个专注独居生活的文化品牌,是百年老店三联生发的一枝新芽,也是固有情怀的外化和年轻化。“独立日”提倡个人、独立、有品质的生活理念,希望读者不断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从独居生活走向独立人生。
这本“独立日”是《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写关于书的书。里面有作者魏小河在“不止读书”公开征集得来的私人书房,独具特色,并介绍了全国各地一些优秀的独立书店,别具创意。有图有真相,喜欢读书的人看了必定倍感温馨与亲切,或许正好满足了你的书房梦与书店情结。有了这样的一间书房,家就是安稳的港湾,有了这样的一家书店,城市就有了安静的角落。
用毛姆在《阅读就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话来说: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有了庇护所,苦闷受伤时,才有治愈的地方,才有面对这慌乱世界时的强力后盾。
这样的书,当然都是个性阅读。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自己喜欢的书,写成读书随笔——我一本都没看过,不予置评。最后还列出了一份长长的读书清单,我一看没有毛姆的作品,就表示呵呵了。末尾有个彩蛋,附上了《八卦张爱玲必备书单》,我哑然失笑,知音啊!不过我这个资深张迷,可是研究张爱玲正史的,不八卦——才怪呢!
我还有一本“独立日”,是由自由影评人木卫二写的《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我就是读了这本书,才下决心开了自己的公众号“悦读电影”。当然,悦读电影的前提是你喜欢电影,否则,不如看电视剧打发无聊的时间,不说也罢。
【补记】我还是相信阅读是可以被影响的。比如我大外甥媳妇到我家,就会进我书房翻阅、借书,跟我讨论书事。而我小外甥媳妇则更喜欢跟我在客厅娱乐八卦,可是有一天,她突然拐进书房,并且借了一本书回去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她借的居然是“说话的鱼”(沈小华)的《与世界无关的江湖》。我连忙介绍:这是我博友写的书。她立刻反问:那你写博客怎么出不了书?好吧,我就多此一嘴。哪天等她还书时,看能否接受我独家专访,听听她有什么读后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