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恋爱的话,应该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未必身体力行,也有想象中的愉悦和满足。就像我不喝酒,但并不妨碍我热衷于对美酒的了解与欣赏,不一定非得亲口品尝,看着也是醉了——如果你看在我两个酒窝的面子上,强要我喝(仅限于红酒),咱也没有惧色,说不定,酒逢知己千杯少。
其实我对红酒并不陌生。我第三个外甥就开了一家红酒公司,他家里有一壁展架,陈列着各种年份和产地的酒。我的前东家也突然爱上了红酒,他自己亲率助手前往欧洲和拉美国家考察葡萄园和酒庄,带回来一堆印刷精美的资料,令我翻译——坑爹的,出国考察的好事怎么不带上我?然后又命我火速招兵买马,组建团队。于是,我从那些营销总监的嘴里,不断听到有关“新世界”和“旧世界”的红酒故事。
光听这些人纸上谈兵没意思,连望梅止渴的效果都达不到,再醇香的美酒也是枯燥乏味。要想体会美酒的滋味,还得找用刀叉和开瓶器写作的彼得·梅尔。关键是,他不仅提供美酒,还搭配美食和美景,图文并茂,那才是赏心悦目,美醉了。他的书,尤其适合春节期间看,能不能果腹另讲,起码饱了眼福。
在将田园诗一般的普罗旺斯介绍给全世界后,彼得•梅尔决定让世界重新认识法国。他驾轻就熟地领着读者探访法国南部最美妙的酒庄和米其林餐厅,挑选合适的餐厅(带有看得见风景、充满阳光的露台哦),选择菜单上最好的菜品,找到完美的葡萄酒。当然,全程还附带赠送一位法式美女陪同,不仅秀色可餐,连调情都那么有情调,当她从贝壳里取出一只生蚝放到嘴里时,就像一场让人魂不守舍的表演。
这就是被《》评价为“一本自带菜单和酒水单的小说”《偷饮瓶中的星空》,堪称“舌尖上的法国”。
每个人生命中都需要这样的夜晚,散发着玉米和青草香味的乡村,玻璃瓶中盛满星星......《偷饮瓶中的星空》,这么美丽的书名,看起像是散文随笔,但是资深老饕彼得•梅尔却用一个小说故事来描述美食、风景和生活,在挑逗读者敏感的味蕾的同时,增加文字的情趣,让人欲罢不能,心醉神迷。读起来没有思想负担,只有愉悦心情。
一个好莱坞精英历经十年精挑细选的价值约三百万美元的五百瓶藏酒,因为炫富被偷了,包括1953年的拉菲,1961年的拉图,1983年的玛歌,1982年的飞卓以及1970年的柏图斯,还有1975年依坤。保险公司不想理赔,于是请了一名葡萄酒鉴赏家及高智商犯罪方面的专家去破案。这位专家“公费”出国旅游,有点不务正业,对案件的认真,远不如对买橄榄油、摘葡萄、品酒、欣赏日落、去集市挑选美味鲈鱼有兴趣。
你当然不能用东野奎吾的水准来看这本小说,没有那么多悬疑和推理,烧脑和心塞绝非作者本意,但是,作案的动机和破案的方式,居然也是那么不可思议。有人把它称之为行为艺术的优雅罪行,我看不过是有钱人玩的金钱游戏,吃饱了没事干,得找点刺激。难怪一向领着时尚杂志的经费去体验各地极品生活的彼得·梅尔,拿人家也不嘴软,还在本书中轻微讽刺了上流社会的杯酒人生。
当专家在傍晚时进入勒布耳的法罗宫,勒布耳指着着一排落地窗说:“过来,让我带你们看看我的日落。这儿的景色被公认为是马赛最好的。”于是专家感叹:他的日落?百万富翁们到底是如何养成了把自然的景观看作他们私有财产的习惯的,还真是妙不可言。
富有的小个子男人,总是追求高挑的女人。索菲虽然承认勒布耳是个讨女人喜欢的男人,但还是嫌他稍微矮了点。于是专家一语点破:“这不是问题,相信我。如果他站在他的钱包上,会比我们两个加起来都要更加伟岸的。”
如果不是因为彼得·梅尔以时尚专栏作家的身份走遍世界各地,见识过各种奢华,他这样写,肯定会被人误解为羡慕嫉妒恨,典型的仇富心理。
从马奈、莫奈到羊排和令人难忘的焦糖蛋奶酥,从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到生蚝和美妙的牛肾脏,从波尔多、马赛到巴黎和五光十色的洛杉矶。这一趟美食风情之旅专线,你会学到很多关于酿酒的历史,葡萄酒的核心产区,各种拍卖行的内幕……甚至可以通过瓶子上的指纹来鉴别酒的年份,眼界大开,趣味盎然。
咦,彼得·梅尔为什么说“香槟不是酒,是盛在瓶中的星空”?书中的出处是修士唐·培里侬发明了香槟,当他品尝这神圣的发明时说:“我饮下了星星。”如此美醉,或许就是因为一杯在手,其不绝如缕的丰盈泡沫像闪烁的星星吧?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这本《偷饮瓶中的星空》,就想起春节刚看完的韩国剧情片《古山子:大东舆地图》。本来我对历史故事没什么兴趣,对外国的历史就更没兴趣,几乎快进跳着看。可是看到朝鲜地理学家金正浩为绘制地图,走遍千山万水,用脚丈量路程,所经之处,都是美丽风景,就陶醉了。尤其是他到达长白山看到天池的那一刻,犹如看到璀璨的仙境(如首图),竟嚎啕大哭,看来真是美到cry。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