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法国有几大特产:美酒、美食与美女。若人以群分,法国美女有两种,一种号称“法兰西玫瑰”,像清纯的苏菲·玛索,美艳的伊莎贝尔·阿佳妮以及经典的贵妇凯瑟琳·德纳芙;一种是“文艺女神”,如眼睛会说话的朱丽叶·毕诺什,微笑迷人的玛丽昂·歌迪娅,还有国宝级的伊莎贝尔·于佩尔,虽然脸色苍白而荒芜,但神情决绝而冷酷,更令人过目难忘。没错,美貌会凋零,艺术却不朽,2002年的《八美图》就是证据。
如果说毕诺什的脸是90年代世界文艺电影的现象,那么,于佩尔则是80年代法国艺术片躲不开的演员,是每个大师执导的梦想。导演伯努瓦·雅克说:“如果影片拍得不够好,那用阿佳妮就是一种浪费!但这样的问题不会发生在于佩尔身上,即使影片本身很平庸,她在里面总是无瑕。”言下之意,于佩尔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她的演技无论在何种状况下,都是完美的。
对于于佩尔,《茶花女》(1980年)太简单了,《包法利夫人》(1991年)只是有点复杂,《钢琴教师》才是一个女演员所能遇到的最具挑战性与深度的角色。然而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被全票满分肯定后,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难演的角色来让她演技突破了。
但是,于佩尔一直代表着法国文艺电影的艺术水准。2016年,她主演了《她》和《将来的事》两部风格各异的电影,并双双入选全球年度十佳影片。更神奇的是,佩姨凭着这两部影片,几乎同时入围最佳女主角,就像一个双枪老太,横扫整个颁奖季。
《她》的独特之外在于,荷兰著名导演保罗·范霍文将一个惊悚而悲催的性侵事件,拍出了讽刺喜剧的调子,带有黑色幽默,颠覆了人们对于女性受害者凄切悲惨的预设与想象,让她勇敢面对自己。此外,生活的一点悬疑和刺激,足以让这部文艺片具备了商业的精彩看点,就像片头和片尾那令耳朵为之一震的弦乐配乐,就连长长的字幕都看不厌了。

影片一开场,就是主人公米歇尔突遭性侵后的现场,正当观众为她担心时,但见她平静地从地板上站起来,收拾掉玻璃碎片,整理好衣貌,若无其事地该干嘛还干嘛。她照常去公司上班,处理家庭事务,与情人约会,再暗中观察周边谁是性侵的可疑者。生活千头万绪,但作为成功的游戏视频老板,她不慌不忙,从容优雅,一切人与事尽在掌控。
本片根据菲利普·狄雍的小说《哦……》改编,有很多角色和情节线的处理,细节饱满,使“她”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人,而是女性的综合体。“她”是社会上或职场中的女性,也是家庭主妇;是母亲,也是女儿;是朋友,也是情敌;是受害者,也是享乐者。于佩尔的强大演技,让“她”全方位展现了女性的每一面,清晰细腻,并慢慢建立了米歇尔这个角色的深度,强势但魅力迷人。
片中印象最深的是她惊人的冷静与冷血。当她在饭局上轻描淡写地告诉前夫她被性侵时,好像在说别人的事;当闺蜜当面告诉她找到了老公偷情的证据时,她脸不改色心不跳;后来闺蜜问她看上其老公哪一点时,她居然一脸平静地说:就是那么一个机会,我想和人睡觉。
虽然《她》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亮相后,评委和媒体对于佩尔这位常客熟视无睹,产生了审美疲劳。不过,到了颁奖季,于佩尔立即开启收割机模式,将各种影后桂冠尽皆揽入怀中,几乎没有失手过,包括本周刚刚揭晓的第74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几乎可以肯定,她也将顺手拿下奥斯卡影后。
厉害了,佩姨!若没有意外,她将继朱莉安·摩尔后,成为史上第二个集三大国际电影节、奥斯卡和金球奖于一身的金满贯影后。更厉害的是,三大电影节影后摩尔只平均分配到了一个,而于佩尔则柏林一个、威尼斯和戛纳各两个,总数上实现了反超。
当然了,《她》也夺得了本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别想了,人家根本没看上“她”,再说,还有神一样存在的德国生活轻喜剧《托尼·厄德曼》。

如果说《她》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不甘屈服的“战歌”的话,那么,《将来的事》就是女性自我救赎的精神港湾。相比于前者的随心所欲,后者更真实无奈,更像是标准的文艺电影,而于佩尔就是文艺女神的模版。
身为哲学老师的娜塔莉,原本享有安稳和富足的生活,突然没了丈夫,没了母亲,事业也在时代的洪流中突遭冲击,支撑她走下去的仅有那“丰富的精神世界”——哲学思想和书。
虽然她自嘲女人四十,只值得扔垃圾桶,但她并未委身屈就,而是我行我素,过独立的生活,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这就足够使我幸福。”所以,她跟丈夫离婚后,不是争家产,而是计较家中的藏书怎么分。当她在公园的树荫下,山顶的草丛中,峡谷的溪流边,乡下的小屋里,或坐或躺看书时,她比任何人都生活得安静自在且丰足,虽然一个人独处,难免也会感性地流泪。
这就是为什么开头她要和全家人一起去海边看墓地,碑石上刻着:一位伟大法国作家葬在这里,期待能只听海与风的声音,请旅客尊重他最后的遗愿。或许这也是她的墓志铭。遗憾的是,她努力经营的海边度假小花园,原来还是婆婆的房子,离婚后只能物归前夫,她再也不能来此听海与风的声音了。
这种生活的讽刺,让本片不再曲高和寡,不食人间烟火。事实上,随着她在街头匆匆小跑的碎步,电影的节奏相当明快,因为除了书与哲学,生活中还有许多艰难曲折等着人去走,你只能理性地接受。于佩尔一年里演了两个“独立”的女人,形象却绝然相反,《她》有多强势,《将来的事》就有多脆弱,然而佩姨用娴熟而内敛的演技,不动声色地演绎出一位知识女性的苦乐中年,孤独又温暖,生活平淡,精神富足。
这样充满理性与感性的电影,或许只有女性导演才拍得出来,而35岁的米娅·汉森-洛夫,是如此的细腻,把那些哲学思想悄然融化到琐碎的日常之中,生老病死,聚散离合,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抱着一只老猫哭泣,迎接一个婴儿的新生——这跟《她》的猫与新生儿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后者无助与无辜的存在,只不过是女主人公独立处理生活麻烦的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作为纯文艺电影,依然保持极简的配乐节奏,偶尔的几首插曲,却是相当惊艳,包括片尾合唱版的《Unchained
melody》,似乎预示着影片的另一个叫法——《爱情未来》,所以要平静等待。
原文链接牛掰影文馆附观影地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