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导演到了大神级别,就不甘于做自己(艺术)的拿手好戏,非得在技术方面做点尝试,追求其无所不能的完美。比如卡神,其革命性的动作捕捉技术直接把电影带入《阿凡达》时代,据说还准备在继集中挑战裸眼3D呢。还有彼得大帝、老斯、诺兰,都是电影技术控。当然也包括咱们的国师张艺谋,以及华人之光李安。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的纯正3D技术,让我们在电影院里领略到了海水溢出银幕的效果。睽违四年之后,他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把普通电影的放映格式由每秒24帧一下提升到了120帧(中间只有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加塞了一个48帧),还是4K画质。这步子迈得实在太大了,简直激进,令很多观众一时无法适应,以致影片在纽约首映时,毁大于誉,口碑堪忧。
好在全世界只有纽约、洛杉矶、北京、上海和台北的五家影院能够放映120帧/4K/3D格式——真难以想像,那会是怎样超清的画面,是不是看起来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的真实?
那就暂且不谈这高逼格,先来看看内容。本片的故事貌似简单,讲述了一位为姐姐而走上战场的年轻士兵比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在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比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
对前线归来的英雄的巡讲,相信国内观众是非常熟悉了。但是在美国,未必受全国人民待见,中场秀时竟然受人调侃、驱赶甚至挑衅打架,也是醉了。或许是反战情绪作祟,这令比利一行深感困惑。更令他困惑的是,别人都想知道他杀敌的快感,而他却只能感受到刀子刺入敌人身体里的痛苦。当有人想买下他们的事迹拍成电影时,他断然拒绝了,他的内心告诉人们:“我们所做的不是什么故事或观念,那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士兵。”
似乎为了支持并宣告这个内心观点,在盛大的中场秀,士兵隆重登场时,影片安排的是Destiny’s
Child(真命天子)演唱的《Soldier》,而不是Scala & Kolacny Brothers
合唱的《Heroes》。他们不是和平志愿者,战场杀敌是士兵的职责,但这并不是为了上帝或国家,而是为了信念——说白了,就是求生的欲望和本能。遗憾的是,国家只教会了士兵如何在战场上生存,而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在战场下生活。这是比利在漫长的中场休息期间,在看到虚伪的现实世界后,内心一直纠结和挣扎的原因,也是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战役。
跟李安从前的作品一样,本片依旧在为内心的疑问寻找答案。如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天问”,那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除了“天问”还有“国问”。好在一场中场秀,让比利在交叉闪回的碎片化回忆中,坚定了内心,他似乎听到了他援救的牺牲的队长对他说:一个士兵只有远离故土,才能茁壮成长,或者客死他乡。而影片中姐姐的亲情、新女友的爱情,与战友的同袍之情角力,帮助比利更加认清自己,从而加重了比利的内心选择,让他从一个男孩终于成长为男人。
《比林·林恩的中场战事》改编自本·方丹的长篇小说,原著曾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并入选BBC本世纪必读的12本小说,书中包含了宏大的人类精神、爱和勇气。眼光独到的李安只看中了中场秀和战事,经过他删繁就简的二次创作后,聚焦在一个年轻人丧失纯正、经历心理成长的过程。
作为世界上最儒雅的导演之一,李安最善于东方式的含蓄表达,而不是西方式的粗暴展现。所以看李安拍的战事,别紧张,没有兵荒马乱的手持乱镜,也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天动地,不过是子弹乱飞,也不知谁开的枪,命中目标没有,就像饰演士兵之一的李淳,管你爸是李安,照样打酱油,顶多让你发射一枚火箭炮。但是对于谁受伤,怎么死的,那是要特写的,死不瞑目,直视镜头,相当震撼。因为这才是战争的结果,也是士兵的宿命。
至于激动人心的中场秀,讲真,李安确实不如张艺谋会搞大场面视效。看起来,这个场馆音响效果不咋地,容纳的观众也有限,烟花有点小意思,而突然喷出的烟雾,令战场上神经高度紧张的士兵们吓得——我都笑喷了。想必美国观众更失望,他们最爱看大腿舞,却没有让真命天子成员之一、常年穿Body式战衣的巨臀女神碧昂丝露真身,不值票价。
话题绕回到高逼格上,毕竟,这是本片倍受瞩目的最大看点,虽然咱退而求其次,好歹也看了60帧/2K/3D的版本。对于饱受3D黑暗的中国观众,李安的这个创新技术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我也明白为何美国观众会嫌弃,就像有那么多夜场戏和手持晃镜的《谍影重重5》转制成3D版本被中国观众排斥一样。文艺创作,形式为内容服务,像《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样主打内心戏的故事,有必要用这么高规格的制式来呈现吗?
从理论上来看,超高清的画面,可以将广角深景的背景展露无遗,信息量更大,但是凭借《勇敢的心》、《燃情岁月》两获奥斯卡最佳摄影的约翰·托尔好像并没有多大发挥,本片很少这样的镜头,反而多的是近景特写,尤其是人的脸,拉近放大到整个银幕,前实后虚,凸显逼视。没错,就像李安说的,这样可以看到人脸上的气色,眼睛里的血丝,连比利眼神的波动都能反映出来。
但是能不能看清一个人成长的内心,似乎跟画面的清晰度无关,而是跟表演有关。尽管作为一个新人,饰演比利的乔·阿尔文已表现出足够的潜质,但尚未达出神入化的程度,几滴眼泪和尴尬的笑,不能完全说明内心的变化。在没有化妆掩饰的情况下,倒是“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面瘫”不治而愈——也未全愈。
最主要的是,这样近在咫尺如同看超高清电视,就失去了电影的梦幻感,让故事成为现实,看起来有点像新闻报道。而且,画面没有颗粒感,太透太亮,冷冷地削弱了故事本身的情感力量,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眼神分散——我的意思是,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李安电影的观感体验,革新技术反而模糊了我们对李安最初的印象。
原文链接http://www.nbywba.com/a/zhuantituijian/375.html
更多影评文章可搜索专业网站“牛掰影文馆”或关注我的公众号“悦读电影”查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