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博客上结识了很多博友,但私底下还有交流的,只有两个。一个是Grace,一个是晚乌。跟Grace有交流,是因为我们拥有同一个偶像费德勒,而晚乌,到现在我都想不起来因为什么,毕竟,我们是两个那么不同的人。我比晚乌大十岁,整整隔了一个年代。晚乌是大学教师,而我只是一个私企打工者;晚乌在博客上发的是纯文学作品,而我在博客上写的,却是娱乐性文字。
可以想象,我跟晚乌纯属君子之交。我本来就不惯用QQ聊天,而晚乌,则Q粉无数,他的学生就是他的追随者,大概每天都在盼小说连载一样等他发文字信息,一呼百应,集体围观。可惜我还不懂怎么看Q,只有他上传照片闪烁了,我才得知他的仙踪动态。不同于我手机拍照拍出来的都是空镜头没内容,晚乌可是专业相机摄影,广角远景里永远多一个人,犹如天地一沙鸥,意境呼之欲出。而出镜的这个人,就是他本人——他永远是自己眼中的最佳男主角。
有一天我在SM城市生活广场看电影,看到一楼中庭人头攒动,以为是哪个电影明星来路演了。跑去一看,原来是90后人气作家张皓宸和创意VJ杨杨在签名售书《谢谢自己够勇敢》——这书名,看了就露怯。我随意翻了一下书,不过是手机拍的照片和手绘漫画,再配上一些花样文字。我当即就想,如果晚乌把他那些精美的照片配上他纯净的文字,不比那些白开水中加入鸡精兑出来的速成“鸡汤”好喝更解渴有营养?但是晚乌耐得了心沉得住气,安于一隅,用他的慢热文火,熬制一份清粥小菜,特色风味小吃。
这些日积月累的文字,集结出版,就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天亮前醒来》。其实,在我这样的状态,心浮气躁,已多年看不进散文,看起来形散神也散连目光都涣散。不过,朋友的书就另当别论了,读书如读人,并且以读小说的热情读完了这本新书——原来散文也可以有如此的可读性。
其实,这是一本非常质朴的书,封面干干净净,是晚乌自己选的颜色,淡蓝里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温暖和忧伤,封面照也是晚乌自己拍,拍的就是他们学校教学楼旁的一棵树。上面只有两行字:“缓慢下来,尘世和灵魂就会干净。”顿时肃然起敬,郑重翻阅。书里共收录晚乌近三年所写的文章,共分四辑,每辑附有一张晚乌拍的照片——我只恨照片太少,要不然,图文并茂,更对味我的悦读欣赏。
这本书的可读性,在于晚乌用了较多的文字和篇幅来写小时候的乡土生活,那些鸡鸭猫狗,放牛抓老鼠,都是我们的过去,却被他如数家珍般记录下来,连砍柴的细枝末节都整理清楚了。读着晚乌的文字,犹如看电影慢镜头回放,重温一段远离的就要被遗忘的时光,仿佛久别重逢,没有怅然,只有激动——回忆到底还是快乐的,关键是晚乌的文字还很幽默,有一股孩子气的纯真与调皮劲。他写的“我们”,包括他的父母、哥哥和他自己,其实也是我们——如果你也来自农村,应该会有一样的少年。或许正是这样清苦而不失乐趣的生活经历,教会他怎么热爱生活,静享生活。
所谓影响,就是小时候给了你什么,长大后就会喜欢什么,就像我父亲从前买了一台电唱机,促成我现在对音乐的喜爱。晚乌的父亲在自家院落里给他辟出一块小花圃,一花一世界,从此他热爱自然,生活里花团锦簇,草木青葱,四季都充满美丽的生命景观。樱花、睡莲、韭兰、松果、栾木、无患子.......请问这是大学校园还是植物园?可惜我从小就跟花草无缘,小时候一直梦想门前能有一棵树,却给我立了一根光秃秃的电线杆子,大煞风景。
据他说,现在的高校老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颜值和学问。我看过晚乌在教学大赛上的一张照片,站在讲台上的他,穿着黑色风衣,有型有款,看起来是意气风发,眼镜里的书卷气也难掩他的自信与乐观,那是一种没有侵略性的帅,属于暖男,应是每个女生的梦想——良师益友。至于学问,没有学富五车,怎么成为作家?晚乌在课堂上用林语堂的作品来讲解英语翻译,让我联想到徐志摩在北大任教时的情景。唉,明明可以靠英语教学吃饭,却偏要用中文写作来表达。如今他又有了自己的作品,不仅学校书店有售,图书馆也收藏,以后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反复借阅,必定吸粉无数。这或许是老师作家的优势,写出来的书不愁找不到读者。我不得不替晚乌杞人忧天起来,他从前上课是要点名的,现在会不会阶梯教室还得加座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首先这个人得根植于这方水土。曾经梦想远方的晚乌,如今在皖南小城安身立命,早已与脚下的土地盘根错节,千丝万缕蔓延至大街小巷、水岸桥上。那是新安江,晚乌经常在江边散步、摄影甚至只是独自坐下来静静观望,他有一张照片就是自己坐在江边看整个城市的,那眼光应该是湿润的吧,充盈着水气。晚乌说河流是本书,然而作为老师的他,也没办法教这门课,只能边阅读边书写,把自己写进这条河里,成为其中的一朵水花,或是一根水草,那也是依恋不去的。别人只在水边行走,而晚乌则把江水装在心里带回家,枕着入梦,如水一般温柔平静。那是一种生活的优雅与从容,他终于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净土与静地。
全书最令我感动的是,文中不时出现的一个字“妻‘或三个字“我的妻”。虽然我没机会这样称呼一个人,但在“老公”“老婆”已成口头禅的今天,用这样传统和书面的方式称呼自己的爱人,听起来特别有情感,带着呵护出来的温度,有某种郑重而神圣的语气——那可不是脱口而出随便说说的。虽然晚乌没有特意写他的妻,但她从未离开过他的字里行间,从他的轻描淡写里,仍能感到他俩相伴时的默契。他们饭后在河边一起散步,他在前,妻在后,两人不怎么说话,却可以步调一致地走上十里一程,然后夫妻双双把家还,洗澡,看书......
我知道,这样的慢生活,一样会慢慢变老,然而令人欣羡,足以成为指南和参照,就像天边的一颗晚星。
我不知道如何评论一本散文,但我感觉,言之有物言之有人,就像晚乌拍摄的照片,才是美文。我似乎明白了晚乌为什么会把书名叫做《天亮前醒来》,因为这时候梦还在,可以半梦半醒地进入现实,并且迎接每天升起的太阳。他生活里如歌的行板,是慢板,就像民谣,代表一种诗意的情怀,是赞美和拥抱生活的理想和态度。我突然想起一个人,李健,那个静静吟唱民谣的音乐诗人,还有他那首略带魔幻性质的、如醒着的梦般的歌——《美若黎明》。




备注:照片来自晚乌的摄影作品,除了最后一张——那是我得到的第一本作家签名图书,珍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