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逸游自恣,任性人生】

(2015-04-01 21:41:02)
标签:

旅游

毛姆

吞食魔果的人

卡普里岛

任性人生

分类: 读书频道

                  【逸游自恣,任性人生】

       “多数世人,甚至可以说天下芸芸众生,都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纵然有人愤愤然以为自己似方凿圆枘,只要换个环境,可能更有作为,多数人若不是对各种遭际安之若素,也只有得过且过的认命。这些人像有轨电车,永远在同样的轨道上运行,倒回去再开出来,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直到爬不动了被当作废铁卖掉。在这世上,你难得找到一个勇于掌握自己人生轨迹的人。倘若果真找到,那就值得好好看看此人了。”

       当然,还是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毛姆找到了此人,并且写成了短篇小说《吞食魔果的人》。毛姆也是促狭,英文标题叫“The Lotus Eater”,到底该怎么翻译,还引起了陆谷孙与董桥的一场文字官司。董桥用漂亮的诗意译法,译成了《食莲人》,而陆谷孙翻译起来更较真,就一词多义的lotus,遍查牛津、韦氏、大英、维基等纸质和电子资源后,概括出三“莲”一“枣”。三莲指亚洲莲、埃及睡莲和佛座莲,一枣指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的随从,在北非某岛被岛民怂恿而误食的所谓忘忧花果——听起来,人只要吃下这种花果,就能知足忘忧,终日倦慵,耽于逸乐,摒弃劳作......简直走火入魔了。

       现实中,果真有人找到了此种传说中的忘忧花果,并且不顾一切的吞食,然后醉生梦死?有!一个名叫托马斯·威尔逊的英国人,就是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他的人生与众不同,带有浪漫化的实验性质,只是不知道算不算成功。

       喜欢旅游的人,大概听说过这样一个神话般的故事,有一个德国人(疑指德国作家奥古斯特·柯皮斯)在意大利旅游时,乘坐那不勒斯渡船来到卡普里岛,本来只为吃顿午餐,看看“蓝洞”胜景,不料就此留下,一住就是四十年。这不就是外国版的“此间乐,不思蜀”的故事吗?看来这卡普里岛就是人间天堂,引人入胜,又带些虚幻意味,令人留恋往返。据说卡普里岛的日落,是世间最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之一,在可俯瞰那不勒斯海湾的露台上,看太阳像个橙子的顶部,缓缓沉往红酒一般颜色的海水中去,简直摄人魂魄。

       托马斯·威尔逊第一次到意大利度假避暑,从马赛乘船到了那不勒斯,渐行渐近,就喜欢上了卡普里岛。等他弃舟登岸,顿时被岛上的一切攫噬了,神魂颠倒,就像喝了卡普里岛葡萄酒,已是醉了。别人都去睡觉,他还在露台上看海上生明月。月亮、大海以及花园里的欧洲夹竹桃,还有庆祝圣母升天的维纳斯节,海天清寂,如诗如画,令威尔逊扪心自问:干嘛回去?回去干嘛?

       威尔逊十七岁就开始工作,所谓的前途,就是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事情,直到退休领取养老金。他不禁怀疑起来:这样值得吗?毕竟,工作的目的是乃是赢得闲暇。闲暇!要是大家都懂得该有多好!这是人类能够拥有的最高无价之宝。可惜庸人太多,甚至不懂如何去争取闲暇,只为工作而工作。

       而卡普里岛有的是时间,无须奔忙,简直是自然社会,理想生活。所以,在这儿度过余生,有什么不对吗?威尔逊的理想生活,就是在这个岛上有座小屋,雇个仆人,能买烟丝和马马虎虎过得去的食物,不时还能买几本书。维持这种生活到底需要多少钱?这位三十五岁的银行经理在心里迅速盘算起来:在银行,服务满三十年才能拿到养老金,如果提前退休,可得一笔遣散费,再加上卖屋所得以及先前辛辛苦苦的少量积蓄,刚好够买一份为期二十五年的年金保险,维持到他六十岁的生活。

       对于绝大数人而言,肯定宁可留在银行,直到有资格领取养老金的一天,安度晚年。而且,精于算计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威尔逊计算有漏洞:六十岁后怎么办,不活了吗?

       放心,银行经理早就想到了,只不过,他的想法跟绝大多数人不一样——谁能保证自己必定可以活过六十岁?再说,活满六十,人生的福禄康宁也都算享尽了。关键是,要领取养老金,他得干到四十七岁。到那时只能老态龙钟地到卡普里岛享受生活了,岁月不饶人,年轻人特有的乐趣已没有他的份儿。人生得意须尽欢,要及时行乐,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生趣盎然,过上完美无憾的生活。二十五年对他来说,似乎还是颇长的一段时间,为二十五年的逸游而付出相当的代价,好像也划得来——你不认为度过二十五年完美的快乐日子,人应该死而无憾了?

       于是威尔逊递上辞呈,得到遣散费,买了保险年金,就来到了卡普里岛生活。他在岛上租了一间小小的农舍,地处葡萄园内,离城很远,海景尽收眼底。门边长了一株欧洲夹竹桃,花浓如染。屋子里只有两个小房间,外加一个微型厨房,还有一个可堆柴薪的披棚。卧室陈设简陋,起居室倒很舒适,搁着两张他从英国带来的宽大的扶手椅,另有一张卷盖式书桌、一架竖式小钢琴以及和几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架。房东太太每天来打扫房间并做饭,而他则可以尽情过他想要的生活,游泳,远足,读书,弹奏钢琴,独玩纸牌。他勤俭度日,可也不亏待自己。他爱跟人交往,却又始终保持着某种孤傲,不使人际关系发展到熟稔的程度——就算跟某位上岛旅游的异性有过短暂的艳遇,他的感情也是极有节制的。总之,他决不让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受到任何干扰。他唯一的狂热激情都寄托于大自然的至美之中,他从生活赐予人的简朴而自然的事物中寻求快乐。极少数人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幸福,而找到幸福的人更少。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自得其乐,并且确实做到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最潇洒的举动不过是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眼睛一亮,到此一游”,去有时,归有日,不过是几天,顶多几个月,还得乖乖地回到原点,该干嘛还干嘛,工作,赚钱,养家糊口,营营役役。有几个人敢像威尔逊一样,把生活融入风景,纵情恣意一生,而不只是潇洒走一回?

       不过,毛姆就是毛姆,如果他的故事没有传奇性,没有意外结局,那他就不是最会讲故事的人。

       威尔逊确实在这幽遐之地消遥平静地生活了二十五年,任性地活到了六十岁,他的保险年金到期了。然而这一无搅扰的生活也使得他自己的性格慢慢软化下来,意志变得软绵无力,他不再有决心自我了断——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他,也确实关上了卧室门窗,点燃了一火盆的焦炭,然而这小屋通风太好,他自杀未遂,炭中毒昏迷的结果是他不再能够完全自控精神官能。他的脑子出了问题,像个疯子。

       房东太太可怜他,收容了他,给他草草地搭了张东倒西歪的床铺,把他放置在冬冷夏热没有窗户的小棚内,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是清扫牛棚的杂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个人的人生都这样,自作,自受,任性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做出牺牲。

       威尔逊最后忍受了六年穷困潦倒的生活,某日早晨,被发现倒毙于山坡上,卧姿安详,像是在睡眠中死去。跟他第一次来卡普里岛时一样,也是月圆之夜,大概他是借着月光去看礁群了。

       他就死于月皎时分嵯峨之美。

【逸游自恣,任性人生】


【逸游自恣,任性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