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独步无尘
独步无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832
  • 关注人气:3,8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镜到底,《鸟人》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秘密】

(2015-03-04 20:04:21)
标签:

娱乐

鸟人

奥斯卡最佳影片

少年时代

迈克尔·基顿

分类: 电影频道

                  【一镜到底,《鸟人》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秘密】
       据说,今年的第8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创下近几年收视人数的新低,大概跟获得提名的都是小制作的文艺电影有关,尽管主持人“巴尼叔叔”大尺度半裸出镜,只穿内裤向《鸟人》致敬——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主要是《鸟人》和《少年时代》之间的PK,结果,《鸟人》继《艺术家》后再次将这两大奖项统一在一部片子里,顺便将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摄影两个小金人揽入怀中,成为最大赢家。

       究其取胜秘笈,基本归功于《鸟人》技巧性的长镜头。当然,也有人酸溜溜地说,《鸟人》获奖是因为本片讲述的是电影圈内自家人的故事,一个明星的兴衰际遇,命运浮沉,其辉煌后的窘境,在好莱坞混迹过的人都有体会,真是生逢其时,物伤其类。

       年过半百的里根·汤姆森曾经是风光一时的好莱坞动作明星,他所塑造的超级英雄“飞鸟侠”家喻户晓。而今荣耀早成昨日黄花,再对照一下近年来超级英雄大片出一部火一部,一个无名小辈就可能一炮而红。看看伍迪·哈里森都演《饥饿游戏》续集,迈克尔·法斯宾德拍《X战警》前传,杰瑞米·雷纳也披着斗蓬加盟《复仇者联盟》了,而那个天份还不如他的小罗伯特·唐尼更是凭借“钢铁侠”赚了个盆满钵满。有一天,“鸟人”跟乔治·克鲁尼同机,飞机正经历一场风暴,所有乘客都绝望恐惧,他悲哀地想,如果飞机失事了,他的女儿就见不着他了,只会在报纸的头版看到乔治·克鲁尼。

       更糟糕的是,“鸟人”莫名其妙地就跟妻子离婚了,而他叛逆的女儿还在戒毒之中。不甘寂寞的“鸟人”转战百老汇,试图通过将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作《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改编成舞台剧重新赢得关注与尊重(或许还想论证有没有“绝对的爱情”)。但是,当理想的灯光照在现实的舞台上,他才发现有太多的无奈,剧组经费吃紧,请来救场的当红小生乖戾张扬,而毒舌戏剧评论员又从中作梗。心力交瘁的“鸟人”已飞不起来,只好拿一把装有子弹的枪登台假戏真做——只有真正血溅舞台时,他才能重上报纸头版,收获好评。

       尽管戏中戏、言外音和现代影像奇观凑出的这盘魔幻现实大菜,未必是所有观众的菜,但专业媒体却众口一致地喜欢。早在去年9月作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放映后,《好莱坞报道者》就评论道:“《鸟人》片如其名,它能够飞翔在天空上。片中富有张力的情感、黑色喜剧的讽刺味道与演员们之间产生的美妙化学反应,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副流动的视觉画卷,堪称壮举。”

       这个壮举,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深厚功力,这位曾以“命运三部曲”(《爱情是狗娘》、《21克》和《通天塔》)闻名世界影坛的名导,再次让全世界看到了他的影片所独具的沉重主题。影片关注“鸟人”的迷失于事业的困境与随之而来的家庭乱局这个惨淡的现实,但又通过超现实手法——影片最富有超现实魅力的时刻,当属鸟人想象他真的有超能力,飞过了曼哈顿上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看起来是喜剧,又充满讽刺意味,尤其是对好莱坞漫威文化的讽刺和模棱两可的结局给予观众很大的思考与消化的空间。导演伊纳里图也凭借《鸟人》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独立电影,成为继去年《地心引力》的导演阿方索·卡隆后再获最佳导演奖的墨西哥人。

       其次是,导演伊纳里图与同样来自墨西哥的金牌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合作,用长镜头创造了完美的电影语言,使得《鸟人》全片以10多个长镜头无缝衔接而成,将电影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当数码技术代替了胶片摄影,长镜头也不是什么登天难事,但是全片用长镜头拍摄,那就是高空走钢丝的冒险,它不仅考验着布景的设计、灯光的控制、演员的走位,最主要的,它更考验摄影师的功底,包括临场应变能力、跟焦能力、对光线的捕捉能力、对空间和位置的感知水准等,稍有差错,就得从头再来NG。拍成后,又通过颜色转换降低观众对画面剪辑点的注意,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像是用一台手持摄像机一气呵成,由一个镜头完成的,而观众,就像跟随着片中演员,在舞台前后自由穿梭,自始至终不出戏。《鸟人》在摄影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最终让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继去年《地心引力》后蝉联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影迷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地心引力》正是用长镜头,将浩瀚太空展现得叹为观止。

       另外,迈克尔·基顿出演这部他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电影”,并奉献了职业生涯“最精彩的演出”。现在人们说到蝙蝠侠想起的都是克里斯蒂安·贝尔,但实际上,蝙蝠侠的初始扮演者是迈克尔·基顿。他在《蝙蝠侠》前两部中取得巨大成功后,就像里根·汤姆森在人气最旺盛之际拒绝拍摄“鸟人”第四部一样,迈克尔·基顿也拒绝再演《蝙蝠侠》第三部,从此不再重要,没有存在感。从Batman到Birdman,简直是对迈克尔·基顿人生的一种讽刺,然而他还有勇气出演,本身就是壮举。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大量长镜头、精确走位、犀利台词以及魔幻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给予了迈克尔·基顿展示自己演技的最好舞台。他在悲怆与喜乐两种情绪之间灵活变换,将喜怒无常又极度自恋充分平衡,活生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疲惫感又缺乏安全感的“鸟人”形象。63岁的迈克尔·基顿,因为这部电影而让自己停滞了25年的演艺事业咸鱼翻身,各种最佳男主角奖项从威尼斯电影节一路拿到美国金球奖,唯独与奥斯卡影帝失之交臂。

       本届奥斯卡还有一项遗珠之憾,那就是《鸟人》的电影音乐。由安东尼奥·桑切斯为本片所做的配乐,以极具特色的爵士鼓点为主,或疾或徐,或密集,或散乱,传神地模拟了人物的心情和脉动,预示着命运的多舛,推进了故事情节,加快了影片节奏,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奥斯卡认为影片的纯鼓点节奏的比重太大,没有旋律,不能称其为“配乐”,而且音乐中包含有17分钟已经存世的经典音乐元素,比例过高,根据奥斯卡规则,集成的音乐或者改编他人的音乐都不具备入选资格,因此剥夺了《鸟人》参选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的资格。

       不过,没关系,正如《鸟人》中的点睛之句:“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无知得来的意外之美)。”谁知道呢?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戏剧与惊喜,只要你从不放弃,终会得到世人的承认与赞赏。从此,“鸟人”不仅仅是骂街的术语,它还代表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还是要说到“长镜头”。

【一镜到底,《鸟人》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秘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