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亮的星》:献给女性的璀璨情诗】

(2013-09-25 19:08:06)
标签:

明亮的星

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璀璨情诗

钢琴课

女权主义导演

娱乐

分类: 电影频道

                     【《明亮的星》:献给女性的璀璨情诗】
                           明亮的星

                           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孤独地高悬在夜空中闪烁

                           睁着一双永远不能合拢的眼睛

                           像苦修的隐士那样整夜无眠

                           凝视着海水冲洗尘世的崖岸

                           就好像神父用圣水沐浴身体;

                           或者俯瞰着下界的荒原与群山

                           被遮盖在轻轻飘落的雪里。

                           呵,不——我只愿坚定地

                           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能感到它在轻轻地起伏

                           而醒来,在甜蜜的不安中

                           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

                           永远这样活着,或者昏迷,死过。

    这首十四行诗《明亮的星》,系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是写给他恋人芬妮的。著名女导演、凭着《钢琴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简·坎皮恩,根据诗人与少女之间一段刻骨铭心却“有疾”而终的凄美爱情故事,拍成了这部制作精良、镜头华丽、洋溢着英国田园风情的浪漫爱情电影,并且以这首情诗的标题为片名——《明亮的星》(Bright Star)。

    这部电影虽然是从诗人济慈的传记中获取的灵感,但它不是一部完整的人物传记片。作为至今唯一一位获得金棕榈肯定的女性导演,而且是女权主义导演,简·坎皮恩更感兴趣的显然不是诗人,而是视诗人为终生伴侣的少女。她从女性角度出发,以独特的美学视角和情感内涵,将这部影片拍得极具个人特色,细腻而坚强,哀伤而美丽。

    在导演的镜头下,视点全集中在一个情窦初开又自由奔放的少女如何经营一段艰难而至高无上的爱情,诗人反倒更像是为了配合、突出少女的个性而出现的人物。在那个女主内的年代,穿着设计前卫的裙子、立志做职业服装设计师的芬妮,从她对济慈感兴趣起,这场爱的追逐游戏就一直由她主导。或许,爱让她勇敢,所以她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一往而情深。因为她相信,正如济慈的诗作《恩底弥翁》中写的,“美好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其美好与日俱增,永不泯灭,永不消亡。”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爱屋及乌。尽管诗歌太纠缠,她不懂,但她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谈诗说爱。她向济慈请教如何创作诗歌——当然不是乐坛诗人张亚东在《初见即别离》中的误导,绞尽心思地扭曲语言的正常使用,有话不能好好说,就成了诗。真正的诗人济慈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诗歌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 ,就像树上的叶子那样自然,那还不如不写。诗需要通过感觉去理解的。你跳进湖里去,目的不在于立刻游向岸边,而是置身在湖里,沉浸在水给你的感觉之中。你不用把湖都写出来,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安抚并鼓励灵魂去接受神秘。”

    那是一个诗人受尊崇的年代,靠写诗还能够赚钱出名;那也是诗人疯狂的年代,如果写不出诗,意味着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根本就爱不起,只能“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而济慈,除了他的母亲和妹妹,他根本不懂女人,既渴望被悍妇毁灭,又希望被天使拯救。少女情怀总是诗,然而跟诗人谈恋爱,相当于慢性自杀。诗人的爱情,就像诗一样,用济慈对芬妮的解释是:“诗本身一点也不具有诗意,它是最现实的东西,它不具有特定的形象,它不断充实着其他的形象,如太阳、月亮。” 这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伤春悲秋,吟风叹月。

    然而,简·坎皮恩构想下的这段爱情故事并没有表现出文字记载里那样的传奇。由于导演在剧情处理上弱化了济慈的部分,太多的细节堆砌又拖慢了节奏,加上本来就世人皆知的名人结局,让《明亮的星》显得戏剧冲突张力不足。就连她最拿手的女性自主意识,也比《钢琴课》差太多,《明亮的星》对女性追求自由的要求和实现的方式表现得过分理想化,看不到在那个时代背景里她必然经历的实质性对抗、挣扎和破土重生。

    这就导致了电影口碑的两极化。《泰晤士报》认为这是简·坎皮恩最好的作品,而戛纳电影节的媒体称,跟16年前的《钢琴课》相比,本片更像是一个美术与技术基础功底相当扎实的新人拍出来的东西,只是平平淡淡的少女怀春日记。 但不管怎么说,《明亮的星》还是入选了《视与听》等多种权威媒体的2009年十大佳片,亮点颇多。

    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济慈诗歌的引导下,导演将所有的感官享受寄托在英国乡村的美丽实景当中,把这部电影拍得唯美而梦幻,让观众陶醉。我们可以透过摄影师格雷格·弗莱瑟手中华丽而精致的镜头,从金黄色的水仙花田野到野风信子点缀的牧场再到白雪皑皑的冬日森林,从阳光下被风鼓动的窗帘到烟雨朦胧的玻璃水迹再到满屋子飞舞的蝴蝶,当然还有男女主角点到即止的拥吻、紧握的双手以及依依不舍的眼神,以及他们之间诗朗诵一般的情书,真是美仑美奂。特别是关于树的影像,无论是亭亭如盖,还是疏影斜横,或者是花繁叶稀,其沉稳自若的摄影技术与深入浅出的摄影角度,如一张张静物写生,都可以当作摄影教材来赏析。

    唯一稍显黯淡的是,扮演男女主角的英国小生本·威士肖和澳大利亚女星艾比·考尼什,都不是什么金童玉女。尤其是男主角,尽管将诗人演得有血有肉,但看不出有什么诗人气质——除了那乱糟糟的长发、消瘦的脸庞、粗糙的胡须,不是一般的文弱,身体素质特差。果真,淋一场雨就得了肺结核,没过秋冬,就英年早逝,享年仅25岁,还不如同时代的其他两位浪漫诗人——雪莱30岁,拜伦36岁。天妒英才啊!

    值得欣慰的是,芬妮到最后都对他没有死心。好几年,她独自漫步在济慈住过的地方,从白天到黑夜,她一直没摘下济慈送给她的戒指。这就是片尾的独特之处,别的电影一般都放片尾曲,而《明亮的星》则在播诵济慈最伟大的代表作《夜莺颂》,长诗款叙,余韵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