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青春》:无怨的青春,才是无悔的】

(2013-05-01 10:18:35)
标签: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赵薇

韩庚

杨子姗

青春电影

分类: 电影频道

                     【《致青春》:无怨的青春,才是无悔的】
    “在年青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谢,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席慕蓉的青春诗集,像一个引子,成为我们读大学时人手一本的青春语录。有人背诵青春,有人歌颂青春,最终,青春只能用来怀念。当我们回首青春,如果没有虚度,总有些什么,可以致敬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年轻无极限,然而放在漫长的人生之中,你会发现:所谓的青春,最好的年华,最精彩的内容,其实是在大学期间。高考之后,工作之前,有那样一段无忧无惧无压力的曼妙时光,值得庆幸,需要宣泄。

    那个时候,大家热衷于集体宿舍的联谊,又享受拉起围帘的孤独。所以,合群是一种特征,洁癖也是一种个性。教室学习是一个习题,寝室夜话也是一个话题——关于男生和女生,总有说不完的秘密。

    因此,有人埋头设计自己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必须精确无比,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人极目期盼自己的爱情就像小鸡破壳儿,第一次碰见谁就是谁,只要疯狂,不要平常——哪怕是暗恋,也要至死不渝直到坟前,不管能不能化蝶,至少可以化为一束满天星,无怨,无悔。

    痴缠恋后,难舍难分,但总有一天,大家要各奔前程。醉笑陪君千万场,不诉离殇。毕业前,每个人都必须交一篇论文,主题自选:有人选择深造,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感情——不管结局如何,那都是一种爱的启蒙,让你学会怎么对一个人好,并且千方百计地去爱。

    而北京电影学院首届MFA艺术硕士导演专业学生赵薇的毕业论文,则是单机拍成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合不合格,不用答辩,自有观众评说。

    演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常有两种:一是演而优则唱,二是演而优则导。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的导演本·阿弗莱克。2012年他导演的这部电影拿奖拿到手酸,可是大家始终无法把他跟《珍珠港》中那个超帅主演联系起来——欧美重名重姓的人可多了,通共才26个字母,无论怎样排列组合,都跟近亲结婚似的,听起来都像一家人。当这位导演跟那位演员一一对应起来,人们不禁疑问:不想当导演的演员,算不算好演员?

    其实,不管演得优不优,尝试了才知道。唱歌赵薇已尝试过了,导演则是头一回。好在她够聪明,就像许多作家的处女作都喜欢写自己熟悉甚至带有自传性质的故事一样,赵薇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致我们总将逝去的青春》,也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青春题材,37岁的她,尚属青春,感同身受。至于自传性质,看看新人杨子姗在片中饰演的女主角郑微,其在校园里为爱大闹天宫的表现,会不会让你想起当年的小燕子姐姐赵薇大闹坤宁宫的情景?

    第一次执导的赵薇,为保险起见,请出资深导演关锦鹏来做监制,但是从影片效果来讲,明显有赵薇自己那种坦率到张扬的风格——众所周知的原因,关导表达的爱情,一向含蓄到遮掩的程度,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但是,如果没有关导对镜头处理和叙事节奏的建议,赵薇可能还无法这么成熟自信,那种对艺术和市场的拿捏与把握如此合理,对小清新和重口味调理得更是浓淡相宜,足以让老中青三代集体缅怀各自的青春。

    可否就此期待:大陆的“青春电影”将从美女专业导演赵薇开始?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虽然时间跨越前后十年,但赵薇的头脑还是清醒的,节奏鲜明,前半段大学时期的光影柔亮、镜头跳跃,后半段社会生活中的色彩沉郁、画面平稳,都很好地表现出了青春的锦瑟年华,悲欣交集,让人欢笑让人哭。赵薇除了追求布置的真实和道具的细致,同时很好地运用了电影配乐,既有节制地使用戏外音乐,窦鹏的琴弦总在镜头切换时飞扬跳跃,绝不煽情;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戏内音乐,演唱会前插播的山羊皮乐队的《So young》,切中片名,正是阮莞等大学生们飞扬的青春、澎湃的激情。最后是无言的结局,王菲唱起电影主题歌《致青春》,这样的通俗,不紧不慢,难算惊艳,但天后唱得越是心平气和,越像是娓娓道来,那些似水流年……

    毕竟这是赵薇第一次执导,出手就是高规格,看得出来经验不足。因为想呈现东西的太杂,设计的桥段太多,上映前不得不大动手术,忍痛割爱,将3小时的样片剪成2小时,难免有所损害。看过辛夷坞原著的人,可能会觉得好像书被人从中抽掉了好多页又偷偷换回去,而庚饭们则认为韩庚面目全非。同时,上世纪94、95年代的大学生,对片中一些脏乱差场景几乎不敢相认,难不成菜市场般的烂摊子就是高校倡导的“宿舍文化”?而我,则认为最后设定的所谓开放式结局,语焉不详,因为缺少必要的逻辑准备和情感铺垫,突然剧终,显得莫名其妙。或许真如席慕蓉写的: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