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之后,是《少年派》?】

标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阿凡达电影3d技术生存与信仰娱乐 |
分类: 电影频道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代表作,全球畅销900万册,其故事却近似于“儿童”文学,讲述了一场比鲁宾逊漂流记还奇特、残酷、不可思议的海上冒险之旅:一个名叫“派”的少年遭遇船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只鬣狗、一只大猩猩及一匹斑马困在一只破旧的救生艇上,鬣狗先后吃掉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又咬死了鬣狗,最后剩下少年派与老虎在海上共同漂流227天,历经意想不到的生存困境最后获得重生。
与好莱坞商业巨片、《蝙蝠侠》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坚决拒绝拍3D不同,奥斯卡文艺导演李安则首次采取3D拍摄,就大放异彩,真正让形式服务于内容,使得本片奇幻呈现,美轮美奂,连“3D之父”、《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都对本片的3D技术大加赞赏,热烈推荐:“它不可能更好了,你一定要踏上这段令人惊奇的旅程,必须亲自眼见为凭。”的确,当孟加拉猛虎从船舱突然窜出来扑向前,所有观众都惊呼着情不自禁往后躲闪,就知道这3D技术运用得有多逼真。蓝光夜鲸、极速飞鱼、荧光水母、浩瀚星空、万千狐獴、魔力浮岛等充满想象力的元素和构图,让观众身临其境,疑幻疑真,第一次看电影不想摘下3D眼镜。电影还采用光影倒置并且虚化静止的手法,利用广角与变焦,通过移动和剪辑,营造出海水共长天一色的效果,如梦如幻,恍若天上人间,叹为观止。特别是水下镜头的大量使用,看起来水就要从银幕上溢出来,在眼前荡漾,似乎伸手可掬,仿佛置身于水底世界,而非电影院里。如果说,王家卫在《东邪西毒》中将沙漠拍摄到极致,那么,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则将大海拍摄到极致,反映出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和广袤深邃,风云变幻,气象万千。
李安出品,必属精品。这样一部几乎零差评的电影,甚至有媒体称赞《少年派》有望超越《阿凡达》,至少其3D技术是《阿凡达》之后最卓越出众的,而且不是为了武打动作或电脑特技。可惜,《少年派》终究不是《阿凡达》。尽管有李安这块金字招牌,或许可以换得几项奥斯卡金像大奖,但未必能赢得巨额票房,更难再创“阿凡达”奇迹——至少,《阿凡达》还发明了“表情捕捉技术”,并且得到后人的广泛运用,成为电影新技术的标志。而《少年派》的3D技术发挥再好,也不过是继承而已,顶多发扬光大,显然缺少话题性,所以宣传一直低调。另一方面,缺少大牌阵容,也使得本片无法让人热捧狂粉。演员方面,唯一“知名”的也就是法国“大鼻子情圣”杰拉尔·德帕迪约,客串一下厨子便闪人了,而男主角少年派,更是全新的新人,小时候还蛮可爱,长大了就一般,偶像不起来。幕后班底也略显平淡,就拿电影配乐来讲,麦切尔·丹纳比詹姆斯·卡梅隆的御用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差了一个段位,虽然印度音乐也有民族特色,但太过通俗,不像爱尔兰风笛那么风靡而有感染力,更缺少一首传唱不已的主题歌,日后为电影唱传奇。好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有一句语录广泛流传: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真主,一个老虎。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奇幻世界,一个理性人生。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过程,一个结果。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遗憾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