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012忧郁症心理灾难电影世界末日文艺浪漫 |
分类: 电影频道 |
婚前恐惧症或许是普通的心理问题,但是,如果在婚礼上,已离婚的母亲发表经验之谈,诅咒婚姻,而亲朋好友和嘉宾也是冷嘲热讽并不看好,那简直令人发疯,几近绝望。她本来想用婚姻与传统家庭关系来治疗心理的孤独感,现在,父亲不理,母亲不睬,姐姐不满,姐夫不爽,甚至连新郎都在结婚之夜愤而离去,让她倍感孤独——实际上她已患上了重度忧郁症,怪不得成天幻想着发生海难,船只失事,这样她就可以沉入海底死去。
好吧,结婚后生活翻篇,新的一页,却更令人绝望。姐姐在帮助妹妹治疗忧郁症时,身为天文学家的姐夫发现一颗蓝色的星球正以超出科学家计算的速度撞向地球,没有一个人逃得过去。姐姐崩溃了,连天真的小外甥都感到害怕,而姐夫则早一步服毒自我了断。这个时候,反而身患忧郁症的她镇定自若,因为她本来就认为地球是邪恶的,放弃它没什么值得遗憾,而她也没什么可失去的。同时她认为人类本来就是孤独的,只有地球有生命,现在,正好时日不多,一起毁灭,真是称心如意,梦想成真。
片名“Melancholia”其实是一颗象征着灾难与抑郁的行星名字,它比地球大十倍。丹麦电影大师拉斯·冯·提尔却以这颗超级行星吞没地球为创意,导演了这部以世界末日为主题的灾难文艺片,表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浪漫主义美德——在等待死亡的时候渴望升华。忧郁本身就是一种浪漫表现,就像我们通常喜欢带一点忧郁的音乐或艺术作品一样,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多少都带点悲观的情绪,抑郁的倾向,所以悲伤的爱情故事总是让人觉得更加浪漫,从而刻骨铭心。
与《2012》不同,那种自然灾难片通常用各种特效制造出一系列的天崩地裂、狂风暴雪、山呼海啸,然后总有一个英雄站出来,挽狂澜之将倾,扶大厦之即倒,人定胜天,可以重建,不过是实惊一场。而《忧郁症》是一部心理灾难片,看似风和日丽,顶多是六月飞雪,夏日小冰雹,但是内心纠结,歇斯底里,千孔百疮,却没有人能帮助你,基本上是无药可救,眼睁睁走向崩溃的边缘、毁灭的深渊。导演为了让电影看上去真实而浪漫,浮华而现实,绝大部分都在瑞典一座宏伟的城堡中拍摄,虽然是手持相机,但构图非常精美。而电影音乐,基本上采取是的小提琴独奏,纯粹、悠扬、深情而又悲伤,犹如内心的情感波动,只有表现庞大的蓝色星球缓慢地吞没我们的家园时,才采用瓦格纳的交响乐伴奏,在平静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冲击力。
作为一部少见的灾难文艺片,《忧郁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都可以入选2011年的世界十大佳片之一。在去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如是不是导演一开始就口无遮拦发表同情希特勒及纳粹的不当言论,最佳影片是否花落“银幕诗人”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上还很难说,即使这样,本片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这是拉斯·冯·提尔第三次将其电影中的女主角送上最佳女演员的宝座,前两次分别是《黑暗中的舞蹈》的比约克和《反基督者》中的夏洛特·甘斯布,这次轮到克尔斯腾·邓斯特。这位前“蜘蛛侠”的女友,终于走出了超级英雄的阴影,脱胎换骨,让影迷大跌眼镜。她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心理弱者和强者,将忧郁症病患者从迷茫、绝望到镇定、坚强的心理特征,表演得真实自然,富有层次感。
当然,作为一部最美最绝望的纯艺术电影,你不能抱着观看商业灾难片的心情去看,即使再优美浪漫,恐怕都无法满足你的视听感官刺激。没什么关联的不和谐两段式结构,一个小时近二十道程序的冗长婚礼,再加上近距离固定小场景,还有拉斯·冯·提尔一贯的压抑、自恋甚至病态——他好像从来不关心故事,片中意识流的情节,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只怕演员没疯,观众疯了。
只是到了电影最后结尾处,当妹妹与姐姐及其小孩三个人在用童话故事搭建的避难所里,手拉着手,闭着眼睛迎接天地大冲撞,你不得不感叹:人类虽然渺小可怜,但也能勇敢面对。几秒钟之后,地球毁灭,世界就成了一片黑暗,观众不禁有一个疑问:
电影结束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