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有欲望,不一定就会产生高潮】

标签:
白鹿原王全安最难拍的电影农民史诗情欲娱乐 |
分类: 电影频道 |
至今我仍不解,这样一部农民电影,怎么就最难拍了。因为陈忠实的原著获得矛盾文学奖,内容太深刻,人物太复杂,年代跨度太大,还是题材太敏感?人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搬上了银幕,哪一部又是凡品?《白鹿原》官方的解释是:瞧,人家陈凯歌、张艺谋两位大导演都不敢接,可见是真难拍了。
这样我就更不解了,最后凭什么让小导演王全安接拍了。难道只是因为他是陕西土生土长的本土人?现在反认他乡是故乡,连自己亲爹亲娘都认不出来的人,多了去了。“第五代导演”不敢做的事,作为“第六代导演”的王全安敢做,说得好听是艺高人胆大,说得难听,其实就想借机出位,凭一部大制作的史诗巨片来提升并奠定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对于以前只拍过《月蚀》、《惊蛰》、《图雅的婚事》、《团圆》等寥寥几部小成本电影的王全安来说,得再多的奖,再有个人特色,也不过是小儿科,拍《白鹿原》这样的大制作,才算是成年了,相当于第一次拍“成人”电影。这个欲望有多强烈,令他有多兴奋,有多激情,经历过青春成长期的人都能体会得到。
还别说,作为后辈,王全安真继承了“第六代导演”的一些特质,比如色调、构图和全景的追求。所以,我们看到,《白鹿原》中不断叠影反复的金色的广袤麦田,跟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有异“色”同工之妙,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热爱土地的农民意识。尤其是关于戏台的电影场景设置,几出世事变幻、人情冷暖的好戏都发生在这个戏台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还令荒腔走板的秦腔得以在戏台上发扬,令观众叫座又叫好。为了显示这片深厚而广博的土地,王全安在《白鹿原》中几乎都用主镜头拍摄,保持一定的距离,取其中景与远景,跟摄影爱好者玩单反似的,拍出来的是一格一格自然风光照片,直接可以上国家地理杂志。问题是,电影镜头感呢?那些细节的表现,情绪的变化呢?华而不实,不讲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大场面不震撼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王全安在本片中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对大场面缺乏掌控力,看看那些凑人数的群众演员就知道,有组织无纪律,只会乱喊乱叫乱跑乱闹,根本就没有进入角色,完全游离于故事之外,还不如人家好莱坞电脑制作出来的群像特效。据说,这部电影从最初拍成的5个小时到最终上映的156分钟,一剪再剪,共有5个版本,作为导演兼编剧的王安全,显然对大片缺乏完整的规划,胸无成竹,只能多拍乱拍,再作删剪,怪不得要拍摄1年耗资1.2亿元,浪费时间与金钱!
惟一善始善终的角色是田小娥,出场有排场,中间有戏份,死了还有戏,弄得全村人为她造谣又造庙,永世难忘,怪不得有人看完后建议将电影更名为“田小娥传”。没办法,人都有私心,导演也不例外。田小娥的扮演者张雨绮,拍戏时还是导演的预备役女友,拍完后就成了导演的现任太太,导演不能不让她全须全尾,死也要留个全尸。片中别人饿得要死,只剩皮包骨,而她则露着香艳的锁骨,皮肤白晰紧致,光滑可鉴,敢情她是不食人间烟火成仙了?
连爱欲都没有了,《白鹿原》这部农民史诗,差点成了农民死尸,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这都是王全安的错,张雨绮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