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神马不是浮云,还有人性】

标签:
战马斯皮尔伯格奥斯卡最佳影片战争史诗巨片辛德勒的名单人性娱乐 |
分类: 电影频道 |
这个结果,估计连中国影人都始料未及。他们本以为2月27日奥斯卡揭晓,《战马》理所当然会获得最佳影片,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28日隆重上映,连广告宣传都省了。结果…..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或许这也是电影蒙太奇的魅力吧。
话说回来,近期看多了银幕上那些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娱乐电影,《战马》却回归严肃,正视历史,以一匹马的成长与经历、挣脱与厮守、穿越与忠诚,来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还真是一部少见的纯文艺电影。战争让人类失去人性,兽性大发,互相残杀,反而让一匹马在战火中焕发出人性的光彩——确切地说,应该是两匹马,一黄一黑,一公一母,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并驾齐驱,不离不弃,耳鬓厮磨,唇齿相依,武力不能让它们分开,暴力无法让它们倒下,昂首是它们天生的形象,奔腾是它们永远的姿势,直至最后一口气,最后一眼。最重要的是,无论它走得有多远,跑得有多累,只要主人轻轻的一声呼唤,它便会穿过重重封锁,躲过密密炮火,越过种种危险,回到你身边,回到从前。
于是,在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我们还是看到了点点人性的光辉,不管是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是敌是友,总有人出手相护,仅仅是为了一匹本该驰骋在草原却无端跑上战场成为运输武器的工具的马。为了这匹马,他们甚至化敌为友,在隔壕而据中,不约而同双双打出白旗,停战熄火,走到一起,合力解除缠绕在马身上的铁丝网,并且以抛硬币的方式决定马的归属,而不是靠武力解决,甚至野蛮掠夺。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而和平,天下无价。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一向是反战者,他导演的多部电影都表现出他强烈的反战情绪。只不过,以前他是通过《辛德勒的名单》的黑色恐怖和《拯救大兵瑞恩》的血肉横飞来诉斥战争的残酷,而这一次,他在《战马》中,则通过优美的环境和诗意的生活来反映战争的破坏性,希望一切远离战争,回归宁静,就像电影开头的田园风光以及电影结尾时的夕阳西下,相互映衬,成为定格。
小桥,流水,人家,那是战前的生活;古道,西风,瘦马,那是战后的景象。一切都换不回来,只有人性唤得回来,因为有一个地方,永远有爱,有等待;因为有一种东西,失去的已失去,重逢的还会重逢——关于情感。
在这里,特别要表扬《战马》的摄影贾奴兹·卡明斯基。他用广角长镜头充分展现了自然的和谐诗意,同时,又利用光影效果充分渲染了战争的命运叵测,再加上斯皮尔伯格首次使用数码剪辑技术,切入,重叠,幻化,都让电影画面显得流畅无比,美丽无痕迹。当然,奥斯卡的常客,电影史上最成功的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为《战马》提供的电影音乐,以交响乐特有的华丽旋律和丰沛情感,表现了史诗巨片的磅礴大气与波澜壮阔,感染情绪之余,更加震撼人心。
可是,为什么《战马》会马失前蹄而落败呢?或许就像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一样,太过正统,即不清新,又不玄幻,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恐怕与电影题材和体裁有关。作为战争史诗电影,《战马》的题材是一战故事,而非二战,没有著名的战役,武器也常规,影响自然不够深远,几乎很少人提起。而它的体裁,是史诗,却是散文诗,而不是历史小说,节奏抒情却太平缓,内容诗意却太平均,一匹战马几经辗转,数度易主,都是轻描淡写,平铺直叙,甚至交待不清楚,导演还刻意回避对战争场面的驾轻就熟,或许是因为不愿意重复。
我们只能这样为《战马》寻找借口,虽然斯皮尔伯格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