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沉默年代,或许不该】

标签:
艺术家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黑白默片超级巨星雨中曲乱世佳人娱乐 |
分类: 电影频道 |
只有观众还在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电影杰作,如此强势,横扫所有领奖典礼。及至拿来一看,不禁捂住了眼睛:天哪,竟然是一部黑白电影,还是无声的默片。
而那些资深电影人,或许还包括专业评委,这会儿肯定背过身捂嘴大笑,没事偷着乐。想不到从事电影大半辈子,眼看着就要退休,或者被淘汰了,竟然还有人愿意拍一部怀旧电影纪念他们,向他们致敬,甚至,说悄悄情话给他们听,不禁老怀大慰,死亦瞑目——若电影先驱地下有知,定可安息。
在这部“献礼”影片中,我们又看到默片时代特有的简单剧情、夸张表情、通俗爱情,仅有的几句对白还打成字幕,算作交待,电影配乐是请乐队在放映现场演奏的,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连名字都这么艺术,还特别用心地用黑白的深浅变化表现人物的命运变幻,真正体现了默片的艺术精髓:黑白才是纯粹,无声才是表演。而声音,就是喧哗;彩色,就是媚俗。
不仅如此,大家还可以从中看到《日落大道》、《雨中曲》等好莱坞黄金电影时代的经典镜头——虽然是模仿秀,但足以让老影人们、老影迷们旧梦重温。最重要的是,这部法国人拍的“美国”电影,以《一个明星的诞生》为底本,讲一个有表现欲的普通女孩如何在好莱坞成为超级巨星(同时,一个默片巨星如何销声匿迹),为好莱坞的传奇造星术做了一次总结与推广,一如影片中男明星随意用化妆笔在女新人唇角点一粒痣,就能点石成金,让她独具特色,一夜成名。据说,这部电影还是在好莱坞现场实拍,动用的道具还有默片时代超级巨星用过的真材实料,并且用彩色胶片拍出1:1高仿真黑白默片,可谓用心良苦,精神可嘉。这哪是拍电影,分明是拍马屁,而且,拍马屁都拍到人家的耻骨上了,那些评委老家伙们有了快感焉能不大声叫好?
反观电影观众,在电影科技高度发达的声光时代,3D特效突飞猛进,让人身临其境;电影院开始安装7.1声道,立体声如雷贯耳;就连最初的黑白电影《乱世佳人》都重新电脑上色,鲜艳如新,年年重映,《艺术家》却反其道而行,用没有变焦的旧摄影机拍一部平淡无奇的黑白默片,到底是啥意思?
整部电影除了杀鸡杀鸭般单调而刺耳的配乐,没有任何声响——有是有,就一组镜头,默片男主角看了有声电影回家后夜里做恶梦,梦里突然听见电话铃居然有响声,狗能有叫声,人也有笑声,甚至连一根羽毛从半空中飘落下来都会发出轰然巨响……一声惊醒梦中人!整部电影也没有任何对白,一群人嘴巴乱动,就是不出声,如果你读不懂唇语,犹如观看木偶戏,挤眉弄眼,甚是滑稽。默片男主角倒是挺自恋的,始终认为“观众只想看我表演,我无需说话。”即使是默片已遭淘汰,拍电影已破产,家庭都破裂了,他的妻子请求他“我们得谈谈”,他还是无话可说,坚持沉默,没有在沉默中爆发,差点在沉默中死亡——自杀未遂。幸好电影时长够短,只有一个半小时,如果观众能够坚持到底的话,还能听到结尾时默片男主角说出的惟一一句有声对白:“with pleasure”——他到底还是从了,应导演和观众的强烈要求,心甘情愿,非常愉悦甚至很荣幸地拍起有声电影,跳起踢踏舞。一旦回到现实中,电影突然就好看起来。
真是讽刺啊!自己打自己嘴巴,耳光响亮,电影有声。
关于《艺术家》的艺术价值,还是留给专家去评说。但是明显可以看出来,《艺术家》的取胜之道,在于形式重于内容。不过,亮点也有一两个:一个是女新人暗恋男明星,偷偷溜进他的化妆间,闻着他挂在衣帽架上的外套,衣服上似乎还残留着他的气息,然后把身体靠上去,一只手穿进他的衣袖,抚摸着自己的身体,犹如他在爱抚自己,令她无限的依恋与沉醉。另一个就是那只通人性、会抢镜的调皮狗,若非这只小狗的逗趣表演,估计整个电影院有一大半观众会昏昏欲睡。所以,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颁一个奖的话,我认为最应该给它颁的是“最佳男配角奖”——我没看错的话,小狗是位先生。
末了,作为对《艺术家》的致敬——仅仅是因为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勇气与执着,我倒是想代表观众送它一首歌,作为默片结束时的电影主题歌: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地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