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艋舺”,无奈“岁月神偷”】

标签:
电影奥斯卡外语片艋岁月神偷青春生命兄弟暴力美学娱乐 |
分类: 电影频道 |
隔了那么久后再看,是因为明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唐山大地震》、《艋舺》、《岁月神偷》分别代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参加,作为专业影迷,我得先观摩,然后再竞猜。
我记得台湾电影《艋舺》刚在本土上映时,就像当年的《海角七号》一样,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不只是票房,还有很多的口碑,当然包括争议。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著名影评人士李银河的论调,不知道是不是其本人性取向的问题,他把这部电影的主题定为表现同性恋的暧昧——真是另类。
其实不然。本片表现的是台湾艋舺那个小地方非主流民众(或许可以称之为江湖黑道或地疲流氓)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而五个结拜的中学男生,青春膨胀,恣意挥霍,有点像大陆《阳光灿烂的日子》,只不过年龄更大,人更帅,个性更张扬,感情更深,当然,仇恨也更深。青春从来都是一本好看却看不懂的书,而对于故事主角而言,他们根本无暇去读,只觉得时间太慢,必须千方百计拼命花掉,所以非常的敢爱敢恨,敢做敢当。青春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无处发泄的过剩精力,以及热血沸腾的莫名冲动。他们称之为兄弟,归结为道义——其实青春本来就没什么道理,也不讲道理。
电影的叙事结构很好,戏剧张力也十足,甚至影片最后有点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可是太暴力了,反而失去了美。除了真刀真枪砍瓜切菜般的打打杀杀,血肉横飞,身首异处,还有用强力胶将嘴封住、把眼粘住直至注入耳中堵住这样罕见的“满清酷刑”,完全是限制级,怪不得大陆不肯引进。
一般都是年轻帅气的男孩子,偶像剧男主角阮经天在本片中的表演,几乎脱胎换骨,让人印象深刻,其表现出来酷与恨,完全可与香港经典古惑仔媲美。这样的角色,比他演一百部偶像剧都值得,只看他以后如何取舍。
令人不解的是,本片充斥着大量的闽南地方方言,包括片名“艋舺”也是闽南语,却选择李玖哲的一首英文歌《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作为电影主题曲——或许这就是台湾人的文化,半洋半土,不中不西,还真不容易接受。
电影从一个小孩的独特视角——还是戴着透明玻璃鱼缸,看岁月变幻,生命无常,天真无知中更透出一种生活的无奈与艰辛。还好,有家就有温暖,有亲人就有爱,所以贫苦的童年一样无忧无虑,青春一样多愁善感,因为浪漫。而父母,则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就像雨后彩虹一样努力撑起一片天空,那样的美丽如天堂。
本片完全采取文艺片的拍摄方式,除了把相差十岁的两兄弟感情拍得纯净透明外,故事未免有点旧,有点俗。但是在道具、色彩、音乐等方面做足功夫,很有诚意,所以影片整体质量非常高。尤其是演员的表演,自然本色,让人过目难忘。扮演品学兼优的大儿子罗进一的李治廷,貌似王力宏,犹如雨后新树,阳光滴翠,具有浓郁的文艺气质。难以想象,这样优雅斯文的他可以演“李小龙”,宜静宜动,大有星途。最让人惊叹的是饰演父母的任达华和吴君如,演这样一个“默黙无闻”的角色,对他们是一种突破,对导演应该是一种挑战。结果,他们俩改头换面,出神入化。一个搞笑女星,居然可以演得如此细腻温情,搞笑升华成乐观,“人,总是要信”,具有强烈的包容度和温暖感;一个三级猛男,能演到这般内敛沉稳,更是不可思议,即使儿子病死了,也要亲手挖一树花,种在墓地上为他遮风挡雨,真是父爱如山,高大无言。
可是,是什么让花样年华偷偷凋谢?是什么让至亲慢慢变老后逝去?又是什么教人悄悄长大后懂得生命的意义?
直到看完电影后,才会想起片头,恍然大悟:“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