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为续作打分:高鹗100我60
(2011-03-10 10:04: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红学 |
风雨欲来的宁荣二府,表面上风平浪静,但灾变之象已显示端倪。出嫁的迎春回到孙府,备受欺凌,又在酒醉的孙绍祖衣袋里偶然窥见一干人等联名弹劾贾赦的秘折……迎春暴死事未了,管家吴登新又举家携财逃匿,大厦未倾,下人却嗅得不祥气息,王熙凤违例取利事也随着管家弃主逃走而浮出水面;探春强作镇定,收拾人心;不料祸不单行,保龄侯史鼐和忠靖侯史鼎又获罪,郁郁不得志的赵姨娘趁机出手,贾母受惊吓中风不语。贾母丧事,现出内囊上来了的衰败征象,鸳鸯在禁锢中自尽,贾赦竹篮打水一场空;贾府在怨尤内耗中渐渐失却了前八十回的雍华乐融气氛,作家笔下的《红楼梦》真故事格局,气象惨淡,乾坤大变,步步映照前八十回的伏笔;众人物从大观园绮丽温柔乡中,被抛向更广阔的江湖。贾宝玉锁困狱神庙,历经悲惨境遇,沦落到与湘云混迹于花子堆里,合唱快活歌,恍然回到大观园诗社雅集情致……在大雪漫漫地,一梦归真,笑看情榜,正是:情痴待情种,情教或可尊?
寄言迷茫者:情真魄永存!这就是《刘心武续红楼梦》的故事梗概。这样的故事走向,在作家心目中有着充足的依据。
续写的痛与乐
《刘心武续红楼梦》让刘心武在自我设定的夹缝中伸缩奔突,还要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还原场景、对话、图式……这可能是他从未经历过的奇特的写作,在自由与如履薄冰之间舞蹈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不同寻常的,“是忠于曹雪芹精髓的镣铐之舞”。
刘心武在写作的艰难中感到欣慰的是,别人都是自由发挥,他的续是不自由发挥,是忠于曹雪芹精髓的镣铐之舞,因为他是兢兢业业要按曹雪芹前80回“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伏笔来写,他是要把曹雪芹的原意复原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试着解读这个难题。
续写的得与失
当记者问起刘心武,他对自己的续写如何自我评价。他的续本是根据前80回探佚,恢复曹雪芹原意的尝试。在瓜熟蒂落之余,他给自己的续写打多少分?他的原笔比高鹗高多少?
刘心武坦言:“60分。不到60分,我不敢给出版方,但也就60分。因为恢复原意和原笔很难。脂砚斋批语说80回后有“落叶萧萧含烟脉脉”,这八个字保险是曹雪芹的原笔。高鹗没有采用,我采用了。还有10个字,宝玉后来落魄到“寒冬披毡咽虀”,高鹗不采用,我采用。所以,我恢复原笔是这个意思。高鹗有一点要尊重他,他毕竟是同时代的人,他是乾隆年间的人。我是现在的人,在语言这一点永远追不平的,但是恢复原笔就精细到这种地步。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在悲剧性上续写的黛玉结局和高鹗版的黛玉结局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异?刘心武认为,关于黛玉之死,高鹗续著当中最成功的就是黛玉之死,魂归离恨天,他的文笔,他的自由发挥,都非常好,可以得100分。刘心武自愧不如,但高鹗写的黛玉之死不是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原来的设计是黛玉死在水里。这个可以看周汝昌先生的论文。刘心武觉得自己的续写悲剧性更深。
红楼梦人物真命运
贾宝玉:黛玉仙遁后,宝玉与宝钗结为连理,因不愿入仕,于寺庙落发修行,后经甄宝玉提点还俗归家,历经贾府彻抄等大惊大险后,终得大彻大悟,悬崖撒手,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份。
林黛玉:绛珠仙草黛玉夙愿已还,泪尽血现,遁水仙去,沉湖而死。
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后,想尽一切方法使其走仕途经济之路,未成想反而逼走了宝玉,宝钗心力交瘁,染病而亡。
王熙凤:被贾琏贬为侍妾,且于贾家被抄后沦为阶下囚,在押回金陵老家途中,不堪凌辱,投江自尽。
史湘云:嫁给如意郎君卫若兰,但好景不长,卫若兰不幸于虎兕最后一搏中遇难,临死前将史湘云托于宝玉,成就金麒麟之缘,后湘云与宝玉携手红尘……
妙玉:忠顺王追查贾府宝物,为掩护贾宝玉,妙玉选择和忠顺王同归于尽。
《刘心武续红楼梦》 江苏人民出版社 刘旦宅红楼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