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红楼梦》的文本细读(讲座提纲)

(2010-03-30 15:44:57)
标签:

《红楼梦》

文本

提纲

林黛玉

杂谈

分类: 红学

28日,应邀在大观园做了一次学术讲座,题目是《文本细读与红楼梦》。

大致的内容是:

    作为经典,对《红楼梦》进行文本细读是必然的。美国耶鲁大学的布鲁克斯曾在《怎么读小说》(1943年)中做过说明,他是文本细读的提倡者,是新批评的代表人物。

    那么什么是文本细读呢?

    一、文本细读有一个观念,就是文本是自足的,不需要借助文本之外的什么政治事件、历史事件来解释。不能自足的文本,不是优秀文本。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不需要画外音。《红楼梦》的文本细读,今天看来,流行的所谓文本细读是拿《红楼梦》之外的故事来解释《红楼梦》。拿胤礽解释不了红楼梦,也解释不了贾宝玉。拿作者的生平(况且我们知道作者的生平情况很少很少,无法和小说中的对贾宝玉描写比照)解释不了《红楼梦》,也解释不了贾宝玉。贾宝玉与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和作者曹雪芹,不可能合一,也是不一样,作为文学人物,他的意义要广泛、深刻的多,寓意也多。比如,他来自大荒山无稽崖等,他的人生使命是“证幻”等。

    二、文本细读,应该避免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就是不能根据作者或某一个权威者文本外言说来解释文本,也不能根据某些阅读者的感受来解释文本。第一个方面,作者或作者的亲戚(如脂砚斋),对文本的说明,不如文本自身,换言之,作品的客观效果与作者的意图,并不统一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作品是作家的女儿,但是作家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下评价自己的女儿。作家在一部作品产生之前、之中、之后,很可能意见不一致,甚至矛盾。我们根据哪一种说法来解释作品呢?真正优秀的作品,不需要作者站在一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该怎么怎么读等。真正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贝多芬说,如果我的作品能用语言说明,我就不作曲了。第二个方面,有些人认为《红楼梦》是反清复明的小说,这就是感受谬误。实际上,《红楼梦》故意满汉不清,就是为了避免民族立场,但是有人却微言大义,非要说《红楼梦》是骂皇帝,是反清复明的。所抓住的东西,都是细枝末节,不能改变《红楼梦》整个小说的性质。《红楼梦》不是什么政治小说。

    三、文本细读坚持这样一个观念,就是要素的意义不能突破结构的规定。我们不能抓住一个细节,改变整个故事的性质。《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意义深广超出了爱情小说,这是因为它是多线索的小说,其中另外一条是凤姐治家理家败家的线索。这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使《红楼梦》不同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作家赋予人物悲剧意义,是因为这个人物有“价值”,价值的毁灭比人物毁灭更有意义,曹雪芹坚持的价值理想,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但是,有些人否认《红楼梦》是一部爱情悲剧,否认《红楼梦》是宝黛主角,认为黛玉很俗(依据妙玉的一句话),黛玉不是宝玉的所爱,林黛玉也爱错了人等等,这样的奇谈怪论也说是文本细读的结果,这真是对文本细读的无知。前两年,我在网上偶然看见,说贾宝玉是流氓。贾宝玉有无赖、流氓的行为,但他不是流氓。他是一个文学新人。他是纨绔气与赤子心的结合,后者是他性格的主导一面。为了一个细节改变对贾宝玉的看法,不符合文本细读的要求,是对文本细读的嘲讽。处处填满是一种焚琴煮鹤式的读法,当前,一种探佚的倾向,就是处处填满,甚至把人物想得更坏。如惜春,似乎惜春是惧祸才出家,为的保全自己。惜春性格孤僻耿介,出家也是因为看到了太多的悲剧和不美好,对生活没信心了,不是什么自私地想保全自己,贪生怕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