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下中国艺术教育之弊(吴宗贤)

(2010-04-06 14:51:11)
标签:

艺术专业

艺术院校

高等艺术教育

吴宗贤

中国

杂谈

分类: 绘画
    我国当下的高等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盛世美景”下,也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危机,需要人们加以谨慎地审视与判断。

    急功近利消解了艺术的尊严

    在利益驱动下,艺术专业快速增加,招生规模急剧扩张,人们也为我国的艺术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转换而拍手称快。从整体上看,高等艺术教育的矜持感在庞大的招生指标的挤压下几乎荡然无存,通向艺术境地的路已向所有愿意从艺者和未必愿意从艺的人敞开。可以说,凡想升学的人几乎都敢报考艺术专业,对报考普通专业畏惧的人更敢报考艺术专业。许多学生和家长将报考艺术专业看成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升学捷径。“什么都学不好的就来学艺术”,这种说法在社会上早已流行。

    前不久听一位美术教师说,一位家长想让其子拜师学艺,其初衷是:“我这儿子习惯不佳,学习成绩不好,考学无望,只有学美术,考进美院。”言者无奈,听者唏嘘。或许,这样的话语与认识只是个别,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当今的艺术考试大军中确实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是从一种很现实的功利角度报考艺术专业的。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每年递增的报考人数,是媒体不厌其烦追捧的“艺考热”。这种热度并非是艺术专业的福音。

    我们看到:高考招生改革以来,艺术专业的文化成绩没有逐年提高,而总是在一个低分段上徘徊;一个需要有特殊才能和天赋的人才能进入的专业,一个需要以特殊的专业考试来遴选生源的专业,最终收纳的多是并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甚至根本没有艺术兴趣的寻求便捷之路的淘金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当今艺术教育领域又“巧妇”难觅,即便有,也难以酿造可口的艺术餐。

    当艺术教育领域成为大众满足现实功利欲望的容器,艺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沦落为没有尊严的欲望场所。

    人文精神缺失的尴尬

    对于中国传统型的专业艺术院校而言,长期以来以技术传授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影响至深,在师资及课程结构上,技术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人文学科的学术支撑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显得不足。

    在加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学生文化艺术视野方面,许多高校的艺术专业并没有自觉的意识,仅将艺术教学看成是一种技术传授,其结果是制造了千千万万的掌握了一定技术的艺术劳动大军,而很少培养出有艺术发展潜质、能引领未来艺术潮流的艺术家。当然,高考改革以来,从我们的艺术院校中还是走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但是,比例还太低。也正因为在艺术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上的误导,使得不少不愿思考、无力思考,也并不真正热爱艺术的人选择了艺术专业。

    缺乏艺术思维训练和人文精神浸润的艺术教育,使得不少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艺术的敏锐性和创造力难以提升,以致我们看到,在一些以前卫的名义占据市场份额的画家示范效应的蛊惑下,不少学生急功近利、煞费苦心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标识性符号体系,既不忠实于自我的内心感受,也缺乏问题的针对性,其结果是涂抹出一些貌似深刻、实质上没有内涵的飘忽不定的视觉图像。

    当然,如果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是因为技术教育的挤压也就罢了,“技术至上”毕竟还能培养出些熟练的图像操作者,或者说

    熟练的技术工,但是,不少艺术专业的教学处在思维培养与技术训练都放任的状态中,因而,无论是艺术家的学者化转化,还是学者的艺术化转化,在今天的高等艺术院校中都还没有看到令人可喜的端倪。

    艺术设计专业弥漫功利色彩

    近年来,不少本与艺术无关的学校都在美其名曰“完善学科结构”的举措中,看中了艺术设计这块有肉馅的“香馍馍”。在今天的中国已找不出多少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了。每年都有大量考生及其家长对设计专业青睐有加,甚至出现非艺术设计不读,或上了大学后拼命要转设计专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与商品经济发展、功利主义肆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少难耐清贫和寂寞的美术人心安理得地扔掉了调色盘或刻刀,拼死拼活地挤进设计——“实用美术”行业。更有一大帮渴求通过热门专业寻找到既体面又挣钱的岗位的人,把设计专业炒成了中国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以致不少美术院校近年来出现了设计专业门庭若市,而属“纯”艺术的绘画、版画等专业门可罗雀的现象。

    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设计家们以及设计教育,将眼睛紧紧地盯在了商家、客户的身上,似乎委托人的喜好、商家的功利需求就成为了设计人设计的准绳,而自由创造、情感表达、个性张扬理所当然地成为“纯”艺术家们“糊弄”的专利。

    在这种“商业美术”意识的支配下,学设计的学生没有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当大家都学会了简易的程序控制,而不需造型(无论是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造型)和操作能力时,设计的原创性必然被弱化。没有了原创性,设计的个性便无从谈起。我们知道一个设计者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受、思想和趣味是无法用别人或自己事先设定的程序来表达和控制的。独特的理念和感受在手的运行过程中才表现得最为贴切和生动。设计教学用“快餐”的生产方式培养学生,既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艺术设计家,也造就不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操作手。不少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际上成为有一个时髦名称而无内涵的“馍馍”。

    无知便无畏的升格热潮

    近年来,艺术专业中专升格为本科、本科学校极力申办硕士点、博士点,大力招收硕、博士生,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景象。如果我国的艺术教育与研究的水平如同我们的招生规模一样在逐年攀高,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基础依旧,却不断地在原来的框架上添加硕士、博士的楼层,就如在原来供本专科生喝的汤里,再加入供硕士、博士分享的水,这艺术教育的大厦或者说养料,能承其重、保其质吗?

    一些艺术院校以“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的心态和“借鸡下蛋”的方式设置了一些除我国之外绝无仅有的艺术技法类博士专业研究方向,一些放情于丹青,睥睨理论的画师、设计师给自己,也给他人戴上“博导”的帽子。这种冒进之势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艺术院校里“硕导”“博导”越来越多,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我国每年毕业的艺术硕士难计其数,艺术博士也规模庞大。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创作水平不如本科,研究能力抵不过硕士。

    国外艺术方面的博士学位,一般是授予那些从事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并在学术上有新的建构和创见的学者。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艺术家不仅没有失去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反而以其创作性成果和特立独行的表达备受人们尊重。而我们的艺术院校里,这些年冒出一大批几乎不读书不看报“挂羊头卖狗肉”的博导,招一些实质上从事技艺学习的博士,最终既不能以“博学”以及理论的创新与深度作为评判的尺度去衡量其水平,也难用艺术创新的标准去评价其艺术的价值。

    面对如火如荼的艺术教育热潮和艺术院校的升格热,该是人们引以为思的时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