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的美学阐释》

(2009-10-28 07:29:42)
标签:

《红楼梦》

悲剧

情僧

贾宝玉

杂谈

分类: 红学

《〈红楼梦〉美学阐释》,全书28万字,2009年4月与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伟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教授。本书是作者对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扩充和提高,体现了作者试图通过理论方法的自觉更新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掌握《红楼梦》、开辟红学新图景的不懈努力。全书分为绪论、第一章《叙事张力与对话主题》、第二章《审美判断与大旨谈情》、第三章《悲剧艺术与美感目的》、第四章《艺术体验与审美表达》、结语等几个部分。

    近二十年来,红学界要求回归文本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回归文本,如何运用美学新方法研究文本,解决《红楼梦》巨大魅力与丰富美感的成因与源泉,成为问题的核心。本书大量地采用美学的新概念和方法,试图在美学和红学两个领域,从“接着说”的层次上对《红楼梦》进行宏观意义上的美学阐释,它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既往对《红楼梦》题旨的研究,往往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而《红楼梦》的丰富意蕴不仅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而且对这种“题旨”的总结还出现了矛盾。如文本中“解脱”与“痴情”的矛盾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表达的问题,这种矛盾表述是内在感情的两个方面,表面上是矛盾的,实际上是作家深刻洞察人生、感悟生活的结果,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诗性裁判的结果。正是这个矛盾构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两个对立的主题,包括真与假、性与情、正与邪、色与空之间“一击两鸣”的双声性,构成了小说的复调性,形成了一种彼此深化、相辅相成的张力关系,使《红楼梦》的叙事呈现出对话的状态。《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与多声部交响,形成了作品的对话性。这使《红楼梦》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成为一种召唤结构,给人们提供了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无限空间。

    《红楼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是因为《红楼梦》是典型的审美判断的产物。这包括了如下含义:《红楼梦》以人的命运为表现对象,将人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了深刻而丰富的表现,他没有去图解某个先进或抽象的哲学教条,也没有用自己的主观性去扭曲生活和人物。因此,《红楼梦》没有抽象议论、概念推理却有丰富的艺术认识价值,没有道德宣判却有道德价值。这是作家对生活进行审美判断——情感判断的产物。《红楼梦》的认识价值是通过沟通个别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实现的,《红楼梦》的道德价值是通过作家超前的道德意识(批判现实的陈腐道德)实现的。《红楼梦》的艺术中心是借助于“情感语言”所表达的一种“诗性智慧”,与“大旨言情”的提法相吻合,《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特征之一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实现了真与善的统一。在作者“崇情”的立场中,在“草木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对峙中,表明了自己的爱憎立场。《红楼梦》在审美判断中满足了人们的认知欲和道德感,实现了审美自由也就是审美与求真、存善的统一。

    悲剧问题,是《红楼梦》美学的中心问题,不仅涉及到结构,而且还与作品美感有关。王国维借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一方面肯定了《红楼梦》悲剧冲突的必然性,一方面又对悲剧的价值作了错误的定位。《红楼梦》所展现的冲突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在悲剧的内涵上实现了“爱情悲剧与家族悲剧、青春悲剧与人生悲剧、历史意义的悲剧与哲学意义的悲剧”的统一。在对《红楼梦》悲剧艺术的理解上,人们往往将悲观主义与悲剧效果相混淆。其实,就《红楼梦》的艺术文本而言,不仅有大量的喜剧性因素,而且还有许多对于悲剧效果的消解因素。正像我们不能根据作者对于喜剧性的利用说作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一样,我们也不能根据悲剧结局说作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红楼梦》悲剧的美学效果,与其他杰出的悲剧作品一样,目的不是悲伤或感伤,而是对被毁灭对象价值的肯定。

   《红楼梦》的自传性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体验的问题。广泛的审美体验使《红楼梦》赢得了美感魅力:各类人物的逼真写照都是作家深入体验人物的结果。作家身世经历与小说内容(情僧录)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超越一家一事的叙事正是曹雪芹实现创作转变的关键,因此小说中的“贾府”(以假统真)才有了艺术的普遍性。小说的艺术魅力并不来自小说故事有多少和“曹家事”可以一一印证。小说文本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拟实”,作者的态度与其说是局内人的缅怀和追忆,不如说是局外人——他者视角——兼具模糊性与歧义性的反讽。在对贾宝玉文学形象的塑造上,为了将贾宝玉塑造成为一个“执于情”走向“绝于情”的“情僧”——这是一个意象性的文学形象,更是超出了写实的界限。他不是那个要对碌碌无为人生进行忏悔的作者,而是对“情”的价值坚守到底、“反叛”到底的“不肖子”——正是作者所褒扬的“赤子”。

    本书在许多论题上的侧重点突出体现了作者创新的努力:比如,强调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掌握《红楼梦》,而不是从个别元素上掌握它的美感成因;比如,从审美判断(情感判断)的特殊性来认识《红楼梦》的言情主题等;比如从悲剧美感形成的特点看《红楼梦》的艺术目的等,从审美体验的亲历性与间接性看《红楼梦》自传性的理解问题等。此外,作者还强调了《红楼梦》成功的创作经验对当代文学创作实践、批评实践具有典范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学啄木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