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IBA时尚专栏44 - 时尚人的心灵告解

(2008-03-11 00:38:02)
标签:

时尚专栏

分类: BIBA fashion column
时装人的心灵告解

Fashionista’s Confession

 

 

最近偷闲在看一些与时尚有关的书。英文版的时尚书泾渭分明,八卦性质的,要么是之前大热的小说《The Devil Wears Prada》、要么是匿名人的《Fashion Babylon》满足人们对于时尚圈光鲜亮丽外表下的纷乱现实以及冷峻人性的偷窥欲;而专业理性的,不外乎从社会文化、市场营销等方面对时装业内各个运作环节作抽丝剥茧的分析,例如《Fashion Brands: Branding Style from Armani to Zara》、《The Cult of Luxury Brand》等。

 

刚刚读完两本中国人写的时装书,一本来自香港,另一本来自台湾。透过层层文字与图片的面纱,触到了作者对时尚的情意结与心路历程的纹理。尽管风格截然不同,但对于Fashion那份passion与curiosity,其浓烈与坚持的感性色彩反倒更让人印象深刻。

 

《时装时刻My Fashion Moments 87-07》- 黎坚惠

 

不记得何时开始注意到黎坚惠的时装专栏,因其专栏众多,所以并未也无从篇篇追捧。但是每每读了她的专栏,总感觉文字干净利落,触觉敏锐,有品味、有个性,感知时尚的优越感与骄傲都很decent,藏在骨子里,并不如其他圈内女子般骄矜显摆,或者甜腻不堪。

 

这本书文图并茂地记录了黎坚惠20年来与其一同成长的时装经历,但黎小姐定义并不是一本时装书,也不是一本自传。“这是一个关于某个时空里的我、所遇到的人,所见识过的香港。” 她的20时装经验,也是很多香港人的集体生活记忆,一种所谓香港风格的潮流发展。

 

字里行间,好年华的她贪靓又精彩:天天腳踏Dr. Martens、身穿Helmut Lang;對各个品牌如数家珍式的品評,早在1993年,黎小姐已经在专栏里大谈Martin Margiela、Ann Demeulemeester、Raf Simons……;与每件个人收藏的渊源以及与香港时尚艺术界名人的惺惺相惜。还有1999-2002年期间每天出门前固定腳架自拍的Wardrobe Diary,令人叹为观止。

 

而她的自序“趁記得”绝对有一种大时代情怀。自诩为fashionista,满身名牌,当年“三更贫五更富是常态,穿得富贵,也就没有余钱做其它,但我们想得到的一定有办法得到。当信用卡月结是薪水的两倍半的时候,我也一身兼四职……”,但骨子里却是香港美好年代的典型时尚文艺青年。那种性情中人的执著,中性理想主义的宣扬,对个人自由和反商业化的称颂,是她20年来坚持的时尚理念。

 

而对于时尚杂志工作的酸甜苦辣,她的体验绝对让我于心有戚戚焉:

 

“没有几间杂志社是环境宽敞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大部分都密度偏高不见天日;

如果你用薪酬计算,所有办杂志的人都告诉你他们Underpaid,如果你用工作量度,没有人是能够准时放工的。

……

办杂志其实也是一个心瘾(addiction),会让人越踏越深,因为永无完美的一刻,

永远只有‘应该可以更好’,没完没了。

如果可以停下来,也就是时候离开。”

 

精辟得令人无话可说。

 

 

《穿着Vivienne Westwood马甲的灰姑娘》- 颜忠贤

 

说实在的,这本书从封面到内容给我的感觉都有小小荒诞感觉,且阅读起来颇费眼力。刚拿到书,你会不明所以,被光怪陆离的图片和版式所击倒,文字又拗口又重叠反复,词藻堆砌且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但实际上,这本书只不过是作者亲身对全世界30位设计师的个人化麻辣兼搞怪评点,以及其本人对fashion的那种既爱又恨、欲罢不能的情感,品味穿之幸福感后的虚幻。

 

颜忠贤的正牌身份是大学建筑设计系的教授。他读建筑、教设计、写时尚。他试穿各种品牌,然后嬉笑怒骂,其中有心灵的告解,也有反叛过后的惶然,又是一个时尚狂人。然而当我有一日在IKEA硕大的、恍如college canteen的餐厅咖啡座上,闹中取静地读完书的一半之后(在如此喧嚣的环境下阅读如此咬文嚼字、结构繁复的文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fancy疯狂的表面下,观点逐渐凸现,对每位设计师都有标新立异的理解、评价以及由之衍生的漫无边际的联想。

 

他说三宅一生的衣服是“像诗那么拗口那么迂回那么不知道怎样穿的衣服。”;

说川久保玲“终究是一种超现实的必然的激进”;Dolce & Gabbana是“令人精疲力竭的、性感的、帮派的、GAY的、意大利史上的种种具威胁性的美学想象”;他更评价Christian Dior是“招降各国风花花绿绿大红大紫而自成一种妖孽四出式的全新的世界大同”;Alexander McQueen这个坏男孩则“永远是在野的永远是无产阶级式无理的永远是更神经的一如疯狂杀手。”

                       

读完之后,觉得文字似可再简洁一些,而配图也是典型的日系风格的紧凑与繁复,一角的时装单品的插画及图注,想来作者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只是限于篇幅和作者focus on everything的企图,反而湮没于大段如臆想般的文字和纷至沓来的图片之中。原谅我做媒体的职业病,对文字如此的挑剔和对完美如此的苛刻。但我由衷佩服作者的大胆和反主流的论调,以及颠覆一般女性时装杂志对于时尚的人云亦云的姿态。

(2008.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