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2008-09-21 15:58:37)
标签:

肖邦故居

华沙

圣十字教堂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Here Rests The Heart of Frederick Chopin”

                 ——“肖邦的心脏在此安息”(博主翻译)。

 

  莱茵独语:记得学弟唐老鸭博客上一句话,大体意思是:“一个民族需要脚踏实地的人,也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确实如此。但对于普通老白姓来说,更多地需要脚踏实地和非仰望天空。我有一些年轻的博友,从她们的博客看出对平凡生活的失望。我的年纪比她们大许多,如果将我去肖邦故居路上的一些见闻写出来,兴许对她们有些启示。

  到华沙的第二天早晨细雨蒙蒙,赶到华沙西站(下图),看来像国内县城汽车站。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肖邦出生地“杰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位于华沙西面54公里处,乘坐当地公交车约需一个多小时。白天去那里的班次少,因此多数人去那里都是通过当地旅行社,像我们这样自己坐车去的几乎为零。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9点40分开往“热拉佐瓦.沃拉”的长途车准时进站。除了我和郑太坐这趟车的外只有一位波兰妇女与我们同行。车行一会就进入波兰农村,只见大片的农田绵延起伏,点缀着一座座红色屋顶的小楼——较起中国农村,显见波兰城乡差别不大。我坐在这空荡荡的车上,驾驶员放的电台广播里居然传出《日瓦格医生》主题曲“拉拉之歌”——我们是在这个歌曲流传的时代形成价值观的。望着远处满是玉米、高梁的田野迅速略过,脑海里居然浮现《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女主人公特蕾莎坐着郊区公交车、拎着大皮箱从捷克小镇去布拉格找男主人公托玛斯的场景......很是浪漫。

  车行一个来小时就到了肖邦出生地,这里饭馆酒店均以肖邦命名——靠山吃山啊。

   当地人都是这么打扮,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电影中农妇打扮没多大区别。不过,如果仔细一看还是很有讲究的:上身穿着皮衣、脚上穿着皮鞋,还穿一条毛呢裙子。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肖邦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例行的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作品。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音乐会,根据规定,晚到的游客只能在屋子外边聆听室内传出的悠扬的琴声。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各种名贵花草树木,竖着几个肖邦的雕像,溪水潺潺,琴声飘飘......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来到肖邦的雕像前.....他英俊的脸庞,飘逸的秀发、被风吹起的斗篷,以及含着淡淡忧伤的眼神,无不显示出钢琴诗人独特的气质和英雄品格。一段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那是肖邦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肖邦的《英雄》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虽都为英雄而作,肖邦的《英雄》更为柔情与细腻、似窗外的潺潺流水,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虽没贝多芬的庄严、却比贝多芬浪漫.....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房子进门的右边是一间客厅。正面墙上挂着肖邦和他父母及两位姐姐的画像。其中一位就是在他临终时刻赶到巴黎、日夜守护在他床前,直到肖邦临死前最后一刻说出:“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那一位。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肖邦181031日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1829年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1830年出国,1831年定居巴黎。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其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1848年去美国,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举行了最后一场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急剧恶化,18491017日病逝。临终嘱咐:待他死后请将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为纪念肖邦,波兰自1927年起,每5年在华沙举办一次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曾在1950年代得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最近一届一等奖获奖者是中国年轻的钢琴家李云迪,18岁。下图“长颈鹿”竖式钢琴是青少年时期肖邦弹奏过的。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出售肖邦CD的店铺。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肖邦的故乡——蓝天白云、小河流水,牛儿在草地上......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肖邦故居出来已近下午一点,进城班车时间诶13:38;16:38。还有半个小时车才能来,我和郑太决定附近逛逛。村里没几户人家,走过麦田一栋房子出现在面前,屋边是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再看屋顶上有位三十来岁女人,穿条裙子,身材已经开始发胖。我和郑太猜女人上屋顶干吗?我说:“上房摘那够不着的苹果,她先生肯定在下边拿竹篮子接着,旁边有CD,放着肖邦《夜曲》”.......走近一看,屋顶上的女人拿把刷子在补漏洞(波兰一到九月是雨季,我们去的一周竟有五天下雨),左刷一把、右刷一把....没好意思举相机照下来。心里想着,这家男人在干吗?进城务工、还是怎么?郑太说:“什么进城务工?八成在家里睡大觉呢”!听她一说,心里亮堂多了,咱怎么着比这位强,没让咱上屋顶。人比人,气死人。莱茵劝告诸位要和不如你的比,若你整天找那些比你过得滋润的去比,不整天生闲气?!

   这就说到开篇话题,日常生活当脚踏实地,少仰望天空。成天肖邦、鲜花、浪漫啊....,我亲眼见的肖邦故乡的女人还上屋顶干活呢!所以诸位妹妹们,没让你上房补漏洞就算过的不错。从肖邦故居回来后要做的事——“寻找波兰之心”,想找就自己找,别想着老公有那份闲心陪你去找,也许谈恋爱的时候还有那份闲心。学学人家郑太,先给她先生烙上三七二十一张大肉饼(估计一周内我们能赶回来),一日三顿饿不着他。跟着莱茵我走上寻找肖邦心脏的路.....

    至于鲜花什么的,等着人送你?做梦去吧!想让自己高兴,每个周末打扮的漂漂亮亮地到花店给自己买一束,再带一束送朋友。让他(她)也分享你的快乐!生活本质是让自己高兴,让自己高兴的事要抢着做。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圣十字教堂”是华沙最有名的教堂,被称为“波兰之心”——这里埋葬着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肖邦的心脏。这间教堂曾是肖邦居住过的地方,在他20岁离开华沙去维也纳进修音乐时,带了一个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同行。19年后,当他在巴黎去世时,那个银杯随他一起埋葬在巴黎拉雪兹公墓。肖邦的姐姐照肖邦遗嘱把他的心脏带回波兰,心脏目前保存在教堂左边第二根廊柱中,廊柱上雕刻着肖邦生平作为装饰。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下图为波兰音乐学院,左边第三层一间房子是肖邦离开华沙前最后居所。肖邦迷们不会放过前去瞻仰的机会。

 

寻找波兰之心(波兰纪行二)

 

  为什么喜欢肖邦?前面说了,一个民族如果都是些脚踏实地过日子的恐怕也不行,它需要仰望天空的人。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就像我喜欢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他们被称为浪漫主义时代“仰望天空的人”,他们是波兰民族的良心和脊梁。更重要的是,他们看似文弱,可在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们是战士。“我愿意使我的作品成为战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肖邦作品集的扉页的题字就这么写着。肖邦作品《革命》正是闻听波兰起义失败愤然创作的;诗人密茨凯维奇竟然跑到君士坦丁堡,试图组织一支军队声援波兰起义者,结果病死在异国,就像拜伦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