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2008-09-01 20:13:55)
标签:

杂谈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摄于海牙宾嫩霍夫荷兰王国首相府前。

 

  莱茵独语:每到一座欧洲城市,宁可不看景点都要去当地美术馆或博物馆。有时碰巧馆内名画转馆或闭馆不展,只好自认倒霉。去年夏去布鲁塞尔,本打算看鲁本斯作品——据说是欧洲除卢浮宫外收藏最完善的,无奈又碰到鲁本斯馆闭馆。此次去比利时、荷兰,参观了安特卫普鲁本斯故居(市立博物馆)、海牙毛里兹豪斯皇家博物馆(Maurituis Musenm)以收藏伦勃朗“解剖课”和维米尔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著名。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Rijk Museum)收藏伦勃朗“夜巡”,维米尔“倒牛奶少女”。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因时间关系,这次没有去凡高美术馆。在短短两日,看到那么多世界名画,可谓“视觉大餐”。带些照片回来,供爱我的博友们分享。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学画;1627年21岁已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杨斯蒂尔比伦勃朗略晚,也是荷兰画派著名领军人物。除他外还有凡戴克,均为我喜欢的荷兰画家。下图描写的是代尔夫特一户殷实人家门口,一位穷女人带着她的儿子央求富商,而富商的女儿在一边冷默地看着,另一旁是穷女人的儿子怀着期待看着富商,希望他能够答应其母亲的要求。因博物馆不让照相,所以在博物馆的书店拍着这幅画。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伦勃朗和他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存活,他妻子在生最小的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谴责为“罪恶的生活”。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伦勃朗最有名的是《夜巡》(Night Watch)现存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2006年是伦勃朗诞生400周年,该院举行400周年庆祝活动,展览直到今日还在展出。

   有关维米尔生平请看“荷兰画家对世界美术史的贡献”)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17世纪的荷兰,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阶层做肖像画,故而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成功的关键。伦勃朗早年得志,他的画在荷兰十分受欢迎,起初生活十分优越。伦勃朗的妻子是个没落贵族的女儿,为了维持家庭的体面,伦勃朗购买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着妻子几个兄弟无度的挥霍。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夜巡”(Night Watch)

  到海牙、阿姆斯特丹看伦勃朗和维米尔

  《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后,因太大无法挂在门厅,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挂这幅画的大厅又是烧泥炭明火取暖,泥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使得画面色彩黯淡,以至18世纪的人认为这个原本为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它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

 

参考阅读:代尔夫特兰

     荷兰画家对世界美术史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