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2008-09-03 01:05:50)
标签:

西方艺术史

鲁本斯

安特卫普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安特卫普鲁本斯故居大门。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第三大城市,也是许多前卫艺术家的大本营。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格里佛游记的小人国。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兰德斯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代表人物。鲁本斯出生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主题。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鲁本斯家的大花园。

   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学习绘画,曾为曼图亚公爵(Duke Mantua)作画,有机会进一步完善其艺术素养。他曾钻研过古罗马画作,并通过摹仿大师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技巧,这段经历使他此后许多画作受提香、米开朗基罗和卡拉瓦乔等人的风格影响很大。这一时期鲁本斯画风已成熟,也因其出色的画作与圆滑的为人,获公爵提拔为大使,获得经常访问西班牙与意大利各城市的机会。鲁本斯名画《镜中的维纳斯》。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1608年,鲁本斯母亲去世,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成为布鲁塞尔宫廷画家,一年后迎娶安特卫普当地一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的女儿伊莎贝拉(Isabella Brant)。他为安特卫普大教堂所画的两副祭坛画作品《上十字架》与《下十字架》确立了他作为比利时最杰出的宗教画家的地位。这一时期可算是鲁本斯绘画生涯的颠峰,欧洲许多王室与贵族宫廷都纷纷向他订画,一是因他的绘画气势宏伟、色彩丰富且充满动感,为欧洲的达官显要所喜爱,另一方面也因他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声望:具有出色外交才华与博学的鲁本斯与当时欧洲几乎所有的显赫家族都有交情。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由于订单应接不暇,鲁本斯在安特卫普创建了一间私人画室,雇佣了许多颇有才能的画家做其助手。他的大部分画作都集中在宗教题材、人物肖像和古代神话故事中,著名画作包括了《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玛丽·美迪奇的生平》等,其肖像画作品更是在欧洲上流社会受到极大欢迎。从1621年至1630年间,鲁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访欧洲多国,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鲁本斯本人也喜欢这种外交工作,曾评论说“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在第一任妻子伊莎贝拉去世4年后,53岁的鲁本斯又娶了16岁的海伦娜为妻,海伦娜也成为多幅鲁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儿,包括了《海伦娜在花园里》、《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和《皮毛装束的海伦娜》等。他与海伦娜生有5个孩子,最小一个直到他去世后8个月才出生。海伦娜成寡妇后在26岁那年又嫁一贵族,搬到布鲁塞尔居住。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这幅《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1615-1617年;收藏于慕尼黑博物馆)讲述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描写的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壮汉把留西帕斯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 人和马占据整个空间,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心愿还是双方敌对,鲁本斯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安特卫普建筑与荷兰相似,看上去像夹着奶油的华夫饼干。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孩子在留言本上签名,这种方式让站在一边的老太太惊了。

 

比利时安特卫普访鲁本斯故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