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庭院”为题的日本随笔摘抄(二)
(2011-05-21 19:28:43)
标签:
庭院枯山水龙安寺中西审美观 |
分类: 日本随笔 |
关于“枯山水”
日本京都西北的绿色原野上,有一座占据广大寺院领地的大德寺,在其一角大仙院的庭园里,表现深山幽谷的枯山水非常有名。大仙院于1509年(永正六年)由古岳宗亘禅师所开创,传记云“以山水之趣而作”,即指禅师的造园宗旨。
那么,枯山水到底发源于何时呢?平安时代关于造园技术的秘传书《作庭记》中有“枯山水事”的记录:“于无池无水之地,以石垒成,借此接近枯山水”。在无水之处竖立起石块寓意枯山水,以白砂铺地象征大海池塘,庭院的一部分由群石组成,但没有全部由枯山水造的庭院。
枯山水是受中国山水画影响,在日本独立发展的一种庭院艺术形式,对此日中有关专家都达成了共识。另外,日本庭园史家福田和彦氏指出:“枯山水式样的庭园被认为是室町时代,根据相阿弥等开创的东山流盆景的扩大。”他还认为日本枯山水是仿造中国唐宋年代王侯贵族游艺中的 “假山”,显然受到了中国庭园艺术的影响。
室町时代的枯山水,确实是从与中国文化关系深远的禅寺发展而来的,该流派是从梦窗国师开始的。可以说是外来文化经过创意功夫消化以后,将日本民族的美的意识,精神性加入其中,出现了日本独特的枯山水文化。
日本的庭园,从古代一开始建国起,就喜欢将幻想加以具体化。不是吗?这些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幻想,在有限的空间内,以石头,树木和水等为素材创造出来,别有一番情趣。
听说《万叶集》有这样的记载:人们把积雪制作成岩石的模样,在上面插上花草取乐。我很想知道这首歌的内容,我翻遍了万叶的冬歌和雪歌,都没有找到。但我能想象出日本人那种溢满心间的优雅,美妙的感情。我以为,日本人内心对石头,树木,花草的感知方法,是独特而有微细的。
平安时代的庭园,在京都尚有大觉寺的大泽地,平等院,净琉璃寺等。虽然只存留着一点点往昔的面影,但是自然风景的优美,外地名胜的幻影,还有对极乐净土的向往,都通过人工的巧妙制作表现出来了。
从镰仓幕府到南北朝时代,禅宗的流行产生了象征性的石庭,在京都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名园。这些名园以石头为素材,将日本固有的自然景观,通过自由的幻想表现出其中的妙趣。
看了西芳寺洪隐山的枯山水石组合,使我联想起深山之中岩石纵横组合,曲折难行的山路。
大德寺大仙院的枯山水,将奇岩巨石聚合一处,在褊狭的空间里使人联想到雄伟的山水景观,同龙安寺堪称双璧。龙安寺的庭园以静为主,这里以动为主。我经常去看无人问津的方丈北庭铺沙的小院,互成对角线的位置上摆着五块石头,使人想起日本海海岸上的岩礁,真是百看不厌。此外,方丈南庭仅仅铺满白沙的庭园,令人激发起在大海里自由驰骋的欲望。也许因为我当时正在沿着日本海海岸旅行,不时考虑波浪和岩石的构图吧。在我看来,大德寺塔头的龙源院中称作东滴壶的极小的庭园,那里排列着的仅有的几块小石头,也强烈诱发着我对海景的向往。类似这样的庭园,花园妙心寺东海庵的南庭也是一样,那里排列着七块小石头,同样使我感到了海的风韵。虽说几乎成直线排列,但每块石头的放置位置都有规律,呈现出兀立于大海上的情趣。
龙安寺的石庭,有时使我想象起浮现在浩渺的大海上的群岛的情景,石庭的幻想有时使我萌生将风景描绘下来的念头。但是,静静望着这个庭园,每块石头的形态和配置都给我震动,就像抽象的音乐的旋律一般。在这块被低矮的围墙隔开的矩形空间里,每块石头都被周密地间隔开来,按形态加以对照排列。从这种精心的布置里产生出紧凑,严整和神秘的美来。
看得见的景色和走得进的景色,区分了中西两种关于美的审视。换言之,就是写实和写意的区别。西方人重视的是踏实和分析,西方人把所有的景色都写实了,他们不遗余力,而被他们写实的景色,反而离景色的本色更远了。因为景色也需要呼吸,景色也是生命的迹象,生命迹象根本无法猜度。在中国人的审美中,虚是一种奇妙。譬如人与家居的景色,前者是实,是本体,后者是虚,是背景。中国人的家居,千变万化,惟一不变的是“虚席以待”。因为房子是要住人的,家居永远等待着主人的到来。对人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的,当然这虚其实很实在,实在到让人感觉到身边都是美,都是可以随意发现,有可以随意忘却的美。